貴州民族大學校友馬勛勇:逐夢路上 從不退縮

貴州民族大學是新中國創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自建校以來,學校始終秉承服務貴州,服務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的辦學宗旨,為貴州及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近期,貴州民族大學推出【校友之聲】系列報道,全面展示民大優秀校友“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生動故事,營造學校高質量發展良好氛圍,激勵全校師生牢記囑托闖新路、滿懷信心向前進,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奮發蹈厲,庄敬自強”——這是貴州民族大學的校園精神。貴州民族大學2007屆畢業生馬勛勇,正是受這一精神的熏陶影響,在大學完成了人生的蛻變,立志扎根基層、服務基層。從學校畢業后,致力於威寧自治縣宣傳、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脫貧攻堅和紀檢監察工作,堅守各個崗位和戰場,從不退縮,先后榮獲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貴州省旅游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扎根基層 讓選擇發光
“基層干部就要做到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馬勛勇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2008年剛參加工作10個月的馬勛勇就毅然到深度貧困鄉鎮石門鄉挂職鄉長助理,開啟了人生最早的扶貧工作。
“當時的石門鄉映入眼帘的是低矮的茅草房,群眾疾苦的眼神,這些深深觸動了我。”下定決心要為石門做點什麼的馬勛勇,和畢節市的挂職人員一起探訪老石門的文化工作者及第一批石門文化興起者的后人,一起編制了石門文化遺址保護修繕規劃、石門旅游規劃、石門集鎮規劃。這些規劃為石門的蛻變與騰飛奠定了基礎,至今仍在為石門的經濟發展帶來影響。
2015年主筆《中國“撮泰吉”旅游文化藝術節暨中國儺文化學術研討會總體方案》並全程參與組織,為了這屆活動的圓滿舉行,活動結束后因勞累過度身體不適住進了醫院。在住院期間,他又把電腦搬到了病床上,繼續擴大這屆活動的影響力,積極在線上和各地各企業談合作、改協議,充分運用活動帶來的成果。
2019年在脫貧攻堅工作最吃力的時候,想起曾經在鄉鎮挂職時,群眾那一雙雙渴望脫貧致富的眼睛,馬勛勇覺得自己不能再等下去了。不下到農村進入脫貧攻堅主戰場,將會成為一生的遺憾。帶著這樣的執念,馬勛勇從旅游局副局長的崗位上投身到鄉鎮進行脫貧攻堅工作。
剛來到猴場時,這座曾經的“小金州”由於土地貧瘠、傳統採煤業及傳統工業的結構改變,種種原因正面臨擺脫貧困的艱巨任務。雖然以前下鄉鎮挂過職,也在農村生活過,但真正下來后才知道,農村工作已發生了徹底的轉變。“我感到不懂的地方還大得很呢。”對於農村工作來說,馬勛勇一切需要從頭學習。
不懂就問,向老同志學,向村民學,深入農戶調研和了解情況﹔舍棄休息時間和利用晚上走遍了所聯系村的169戶貧困戶﹔召開院壩會、田間會、村民會,進一步理清了“扶志與扶智”相結合的扶貧工作思路,徹底改變了所聯系包保村“大水漫灌式”的扶貧方式。
在村幫扶期間,脫貧形象差的農戶馬勛勇自己動手參與衛生整理,援助的物資與群眾一起搬運,路不通的他爭取項目全部貫通,水不夠吃了他和水車駕駛員一起給群眾送水﹔群眾院壩未硬化的他動手參與一起硬化……一件件的小事,無數次的走訪,脫貧政策的逐步落實,他漸漸贏得了群眾的信任,成了群眾心目中的“小馬哥”。
馬勛勇走訪村民留影。
有“小家”的支持,全力為“大家”沖鋒陷陣
下到鄉鎮后面臨著“小家”與“大家”的選擇。2020年,脫貧與疫情防控交織,工作推進異常艱難,鄉鎮上周末和節假日全部取消。妻子住院、老人生病都沒有時間去醫院照顧看望。年幼的女兒那段時間暫寄於親戚家。馬勛勇一段時期連女兒班級的微信群都不敢看,怕看到“誰家家長沒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業”這樣的話語。
在別離女兒一個多月后,年幼的女兒見馬勛勇的第一句話就是“爸爸,你家都不回,我以為你不要我了,但我沒給你丟臉,作業每天都按時完成,我知道你不是去玩,是去為了更多人好”。“有幸女兒很懂事”,提到女兒馬勛勇紅了眼眶。
“我也很感謝我的妻子,邊工作邊照顧家庭,帶著兩個年幼的子女,為我付出了很多,有了‘小家’的支持,我才有了為這個‘大家’沖鋒陷陣的機會。”提到妻子皮膚黝黑的馬勛勇腼腆的笑了。
馬勛勇走訪村民留影。
行穩致遠 壯心不已
轉崗於紀檢監察崗位后,馬勛勇持續聚焦扶貧領域的“微腐敗”,緊緊看住、從嚴管好群眾的命根子、錢袋子,對膽敢向扶貧資金財物“動奶酪”者嚴懲不貸,全力遏制嚴懲騙取低保金等行為,更是要杜絕“人情保”“關系保”現象。他用雙腳丈量著跟群眾的感情,用雙肩扛起正風肅紀的責任擔當,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近一年來,在民生領域問責21人次,其中黨內嚴重警告處分2人、開除黨籍1人,追繳違紀資金37000余元,用實際行動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的紀律保障。
十五年的基層積澱,讓馬勛勇具備了行穩致遠的底氣和勇毅。
馬勛勇工作留影。
談及母校貴州民族大學,馬勛勇深情的說:“母校真正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培養了很多用得上的合格人才,有很多民大校友扎根基層,都在為貴州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盡心盡力。”下一步將不斷拓展自己的專業面,扎根基層,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用實際行動踐行“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來回饋母校。(文\韓春華 圖\受訪者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