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民族大學>>民大新聞資訊

民大校友吳有富:堅持特色立校 當好貴州“橋院長”

2022年06月02日18:56 |
小字號

貴州民族大學是新中國創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自建校以來,學校始終秉承服務貴州,服務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的辦學宗旨,為貴州及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近期,貴州民族大學推出【校友之聲】系列報道,全面展示民大優秀校友“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生動故事,營造學校高質量發展良好氛圍,激勵全校師生牢記囑托闖新路、滿懷信心向前進,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留法博士、教學名師、貴州省省管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不管身上有多少榮譽,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吳有富教授多年來始終保持一個習慣:堅持每周三和學生一起共進午餐,通過一方小小的飯桌,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了解他們真實的想法。

“無論在學校擔任什麼職務,教師永遠是我的第一身份,為學生做好服務,給予他們引導和啟迪,幫助他們實現自我成長,這不僅是我的責任和使命,也是母校給予我的精神傳承。”

從數學系一名普通學生,到留校任教,赴法國留學,並在學成歸來后回到學校工作。33年時間裡,吳有富與貴州民族大學攜手走過了自己人生中的“最美芳華”。盡管現在已經步入新的工作崗位,但他始終銘記母校對他的關懷與培養,並將這份精神動力融入自己摯愛的教育事業,在職業教育這片“藍海”中繼續揚帆遠航。

憶往昔:

不僅要把書讀得漂亮,更要樹起崇高理想

“讓我記憶最深的,是學校老師們極具奉獻的精神,他們亦師亦友,會經常在課余時間到寢室、自習室為我們答疑解惑,這讓我對看似枯燥難學的數學有了濃厚的興趣。”回憶起自己的大學生活,吳有富這樣說。

也許是出生農村的緣故,吳有富自小就懂得父輩勞作的辛苦,所以倍加珍惜自己的學習時光。1982年,他考入貴州民族學院數學系,正式開啟了自己的追夢之旅。盡管那時候學校條件艱苦,但17歲的他深知堅持與努力的意義,“大學四年假期,我隻回過一次家,幾乎把全部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每天都過得十分充實。”

記憶最深的,是隨身攜帶的那套吉米多維奇數學分析習題集。利用寒暑假時間,他幾乎將題集裡4800多套題全部刷過,並且,對每道題的不同解法熟稔於心。“數學是思維的藝術體操,要做好這套操,就需要通過不同題型加強訓練,去尋找、歸納、總結其方法和規律,拓展自己的思維,夯實專業基礎。”正是這份勤奮與堅持,讓他在學業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貴州民族學院數學系九四級中專計算機·電會班畢業留影。

更讓他自豪的,是與自己的同學——現任貴州民族大學校長王林、校黨委副書記張鵬程等人,一起成立了貴州民族學院數學系共產主義學習小組。這是全國第一家在本科院校成立的共產主義學習小組。學習小組成立后,他們定期學習黨章、馬克思主義宣言等,並進行研討、實踐,在彼此不斷交流與碰撞中,更加堅定了自己作為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由於學習小組成果豐碩,還受到了團中央的表彰。

“讀大學,不僅要在學業上給自己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更要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隻有堅定了理想信念,把‘根基’打扎實,才能真正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在吳有富看來,知識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大學是一個人形成“三觀”及人格塑造的關鍵階段,“培根鑄魂”尤為重要,隻有讓自己成為有理想信念和正能量的人,才能讓自己所學到的知識發揮更大的作用。

謀今朝

感恩母校的眼光與胸懷,建議立足特色辦好民族教育

得益於在校期間的優秀表現,吳有富在大學畢業時獲得了留校機會。但是,如何讓年輕教師更好地從事教學工作,成為當時學校領導重點要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由學校出資,將年輕教師送到著名高校去學習、進修,將先進的知識和教學理念帶回來,從而讓學校獲得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正是基於老一輩民大領導人極具前瞻性的眼光和對人才培養的重視,讓吳有富有了“走出去”的機會,也為他徹底打開了重新看世界的窗口。

1996年,吳有富獲得了到北京大學進修的機會。“過去一年都難得聽到一次的專業學術報告,在北大每天都有,我們可以接收到世界最前沿的知識與信息。此外,我們還參與了多個國家前沿科技研究選題,真切地感受到了世界高水平高等學府的學習氛圍。”吳有富說。

吳有富教授在民大任教期間留影。

雖然在北大的時間僅有一年,但這徹底激發了他繼續學習深造的決心。隨后,他又去到廣州外國語大學學習法語。機會總是留給有准備的人。2000年,國家啟動“春暉計劃”,決定在貴州選派一批高校教師作為訪問學者到法國學習。而擁有較好法語基礎的他幸運入選,在國家獎學金的扶持下,僅用了5年時間,便在法國順利完成了從碩士到博士的學業。

因為看過世界的繁華與美好,才更加堅定了自己回到家鄉發展的信心與決心。2005年,學成歸來的吳有富回到貴州民族大學,歷任貴州民族學院教務處副處長、貴州民族學院現代教育技術系(中心)主任、網絡中心主任,貴州民族大學科研處處長等職務,為民大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71年風雨兼程,民大獲得了從量變到質變的巨大發展。”回顧與民大一起走過的日子,吳有富坦言,從過去學校隻有3個專業,全校師生僅800余人,到如今,學校發展成為兩個校區,佔地面積2800余畝,擁有87個普通本科專業,並相繼建設了多個碩士點、獲批國家特殊人才培養博士項目,學校全日制在校生近2萬人。可以說,學校在軟件、硬件等各方面都獲得了大踏步發展,正朝著國內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學目標邁進。

更重要的,是從民大走出來的學生,雖然他們身在不同崗位,肩負不同使命,但都非常重視民族感情,且對母校有極大的榮譽感和自豪感,這也側面印証了民大多年來在推進“三元融合”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教育的成功。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希望民大能夠繼續圍繞‘國家為什麼要辦貴州民族大學’的宗旨來發展,立足特色,做優長板,在服務民族地區基層社會法制、經濟、社會及相應的生產勞動建設等各方面持續發力。”談及對母校的發展建議,吳有富表示,民族院校是我國培養少數民族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研究、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智庫”。希望學校一如既往承擔好國家辦貴州民族大學的初心和使命,在彰顯辦學特色、構筑民族文化高地、打造民族團結典范等方面持續下功夫,把各族學生培養成為黨和國家需要的合格人才。

吳有富教授在與學校教師團隊交流。

展未來

深耕高原峽谷橋梁建設領域,為多彩貴州新未來貢獻力量

“職業教育也是就業教育,作為職教工作者,一是要因材施教,善於激活學生的發展潛能,二是要打通畢業生的就業出口,讓學生能夠學得好,出得去,能發展。” 2018年,吳有富接受組織安排,到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擔任院長。從本科教育“跨界”到職校教育,他及時調整自己,繼續為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發展盡心盡力。

據介紹,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創辦於1958年,是一所以交通為特色的理工類高職院校,現有清鎮、陽關兩個校區,佔地1437畝,全日制在校高職學生15000余人。60多年來,該校為社會輸送近十萬名交通建設人才,對貴州乃至全國的交通運輸事業大發展、大跨越做出貢獻,被譽為“貴州交通人才的搖籃”。

“2019年,我校成功入選了全國56所,貴州目前唯一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這也推動了學校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吳有富坦言,要在全國眾多申報學校中脫穎而出,獲得這一殊榮並非易事。為此,剛剛履職的吳有富迅速投入狀態,為申報工作做准備。

吳有富教授與團隊交流高原峽谷的橋梁建設應用課題。

堅持特色立校,成為推進該項工作的重要突破口。調研中吳有富發現,在貴州崇山峻嶺、溝壑縱橫的喀斯特地貌上,人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而路橋作為學校的優勢專業之一,有70%的畢業生在貴州路橋及重要交通戰線從事橋梁設計和建設工作,很多學生參與設計的大橋都獲得了古斯塔夫·林德撒爾獎、魯班獎、詹天佑獎等國際獎項。

既然如此,學校何不結合路橋方面的專業優勢,以高原峽谷的橋梁建設為特色,致力將學校打造成喀斯特環境下高原峽谷高橋建設技術之塔?

有了清晰的目標和方向,行動則事半功倍。為了持續搽亮這一辦學特色,吳有富牽頭組建了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喀斯特山區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教師團隊”,精准對接貴州喀斯特山地復雜地形地貌下高墩大跨橋梁、長大岩溶隧道、超深岩溶基礎等工程施工、質量檢測、健康監測與病害修復的重難痛點,瞄准工程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趨勢,助力公路行業“建-管-養”技術升級。

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將建筑信息模型(BIM)、智能檢測技術等新技術納入教學,打造道路橋梁工程技術跨界融合“中特高專業群”﹔與在黔龍頭企業貴州交建集團深度合作,創新“一橋一課一團隊”山區高橋建造工匠培養“貴州模式”,將貴州山區世界級典型高橋工程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協同企業參與世界級橋梁的數字建造和智能檢測過程,推進智慧交通創新技術攻關﹔瞄准大數據、大交通、先進裝備制造及交旅融合發展需要,為貴州省質安交通工程監控檢測中心開發“公路巡檢機器人”,解決山地道路巡檢不及時、成本高、安全性低的痛點……

當教研取得豐碩成果,榮譽自然紛至沓來。以高原峽谷橋梁建設為辦學特色的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不僅獲得了國家教育部職業教育成教司的高度認可,成為貴州唯一“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由吳有富教授負責的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喀斯特山區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教師團隊”,也於2022年初入選為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在教育教學中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成為學生成才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拱橋團隊“流動課堂”現場教學。

“現在出去交流學習,大家都稱我為‘橋院長’。”吳有富笑著說道。他表示,隨著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召開、《職業教育法》出台、新國發2號文件發布,系列利好政策為貴州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按下“加速鍵”。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也將乘著這股“東風”,深耕高原峽谷橋梁建設領域,在健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提升辦學層次、推進產教融合等方面下功夫,為高質量服務“四化”建設、鄉村振興培養出優秀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撐,為建設多彩貴州新未來貢獻智慧力量。(文/陶陶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