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民族大學>>民大新聞資訊

貴州民族大學“奮進新征程 喜迎二十大”系列報道

貴州民族大學陳梅:最美科技工作者 更願做民族文化傳承者和傳播人

2022年05月30日14:17 |
小字號

5月20日,2022年貴州“最美科技工作者”公示完畢,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民間美術系主任、碩士生導師陳梅榜上有名。從事高校美育21年,辛勤耕耘、孜孜不倦,探索出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傳承+設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堅持文化扶貧,探索出“精准扶貧”+“技能扶貧”非遺扶貧新模式﹔堅持潛心科研,開創“傳統非遺工藝+多元素文化符號+創新美學設計”品牌。 作為貴州省省管專家、貴州省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陳梅說:“作為民族高校一線工作者,理應做好民族文化的教育者,更願做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人。”

“文化傳承+設計創新” 打造工藝美術人才培養新模式

懷著對民族文化的向往,2001年,從四川美術學院畢業的陳梅來到貴州民族大學任教。這一教,便是21年。“長期以來,我們以貴州各民族地區、各民族學生為主要培養對象,以傳承民族文化、培訓工藝技能為培養目標。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越來越看到,傳統民間工藝產品難以融入現代生活,學生畢業就業面窄,學生對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創造性轉化能力亟待提升。”陳梅說,“在服務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辦學宗旨指導下,我們開始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並建設了貴州省首個民族民間工藝傳承基地。”

“在植根貴州民族文化,堅守本土精神和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加入創新設計類課程。”立足貴州本土優秀傳統民間工藝美術資源,陳梅帶著她的團隊,從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著手,將貴州少數民族豐富的工藝種類如染、織、繡、漆、制陶、銀飾等融入課堂,把課題項目引進課堂,引導學生進行基於不同工藝文化的創新設計,推進教學、科研、市場的深度結合,逐步形成了“文化傳承+設計創新”為兩翼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工藝美術人才培養模式。“我們堅持傳承與創新並重,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採用產學研立體化教學模式,突出民族性、地域性、實踐性。”陳梅告訴筆者,學生的課程以民間工藝為基礎,民間美術元素的現代應用和創新設計類課程佔多數﹔教學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工藝大師與教師合作,傳承人和工藝大師進行技術上的指導,專業教師進行創新上的指導。

成果是喜人的,“文化傳承+設計創新”工藝美術人才培養模式,為貴州省培養了一批實現民間工藝美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服務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藝術、文化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如,2020年獲國務院評為“全國企業扶貧50佳”的“王的手創”品牌創始人饒勇﹔回鄉創業“專注民族原創產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獲國務院頒發“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的王建明﹔獲得“中國紡織非遺苗繡推廣大使”榮譽稱號的苗繡市級傳承人彭藝等。“文化傳承+設計創新”工藝美術人才培養模式,也相繼獲得國家民委教學成果三等獎、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貴州省高校美育改革創新優秀教學案例二等獎。2018年,陳梅所負責的產品設計專業獲省級一流建設專業。

陳梅專注創作留影。

“技能扶貧+精准扶貧” 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

“我是小小陶藝傳承人”,2021年11月,陳梅帶領著她的團隊到貴陽市花溪區黔陶鄉中心完小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傳承鄉村美育活動,四期活動共吸引177位同學參與,創作了200多件陶藝作品。黔陶是貴陽市市級非遺項目。陳梅與團隊帶著孩子們參觀黔陶龍窯遺址、黔陶陶瓷傳承基地,並教授他們陶藝創作。“希望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黔陶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種子,以鄉村美育助力鄉村振興。”陳梅說。

將“精准扶貧”與“技能扶貧”有機融合,探索非遺文化扶貧與鄉村振興新模式,這是陳梅與她的團隊近年來致力去做的事情。

“在全國脫貧攻堅這場硬戰中,貴州是主戰場。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的貴州,一邊是亟待保護和傳承的傳統技藝,一邊是艱巨的脫貧攻堅任務,如何才能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同頻共振?”針對這一痛點,作為貴州民族大學“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項目負責人的陳梅苦苦思索后,果敢邁出創新探索的步伐。

秉承“傳承非遺技藝、傳播工匠精神、倡導扶殘助殘”的社會公益理念,近4年來,陳梅和她的團隊連續高水平、高質量完成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刺繡技藝及拓展創新應用”研修等8項國家級非遺研修培訓任務,涉及剪紙、蠟染、扎染、土陶、民族服飾等非遺門類,培訓非遺傳承人350余名,培養了張薇薇、楊勝嬌、韋波(全國人大代表)等眾多非遺產業帶頭人。

脫貧攻堅,一個都不能少,殘障人士更需要幫扶和助力。 2019年,陳梅組織貴州民族大學民間美術系師生,為貴州省特殊教育中等職業技術學校50名殘障學生進行了為期30天的刺繡技藝培訓。“這種立足本土優勢產業的技能培訓,實現了精准扶貧和技能扶貧的有機融合。”陳梅說,“一方面解決了產業對技能工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培養殘疾人擁有一技之長,從根本上解決殘疾人自立就業的問題。”

“我是小小陶藝傳承人”活動留影。

“傳統工藝+創新美學” 賦能非遺文化產業發展

2021年12月,第二屆中國婦女手工創新創業大賽傳來喜訊:陳梅與團隊完成的“匠·生萬物”貴州高校師生非遺文創品牌”項目獲初創型團隊組冠軍﹔陳梅與學生共同創作的“匠·生萬物”品牌作品《廻》獲“助力貴州苗繡+產業公益獎”第一名。這讓陳梅興奮不已。

“匠·生萬物”品牌獲獎作品——苗繡軟裝設計《廻》。

“貴州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多樣的民族工藝,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但在現代化的沖擊下,加強民族傳統手工藝保護與傳承迫在眉睫。”陳梅告訴筆者,“匠·生萬物”品牌品牌匯集了非遺文創產品、手工技藝體驗等業態,依聚焦貴州多彩民族文化,以貴州“匠人·匠心·匠物”為核心,彰顯貴州民族文化特色與傳承。“項目依托高校科研平台,在‘延承’與‘革新’的語境下,探索傳統手工非遺技藝的活化之路。團隊充分利用專業優勢,通過設計有文化、有內涵、有貴州特色的產品,提升貴州非遺手工藝的產品競爭力,打通高校、設計師、企業、傳承人群之間的壁壘,為鄉村振興賦能,助力貴州手工藝產業轉型升級。”陳梅說。“目前我們擁有非遺學員500余人,並已與20多家非遺工坊、10多家企業開展合作。未來我們將努力打造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閉環,搭建一個有設計、有產品、有生產、有市場的非遺發展新體系,帶動更多非遺傳承人就業,推動非遺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匠·生萬物”的成功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扎根貴州21年,陳梅始終堅持行走在田野,記錄和研究貴州民族非遺手工藝。先后主持國家級項目“苗族民間工藝與旅游文創產品設計人才培養”(貴州省第一個工藝類人才培養項目)和貴州省“多彩貴州文化工藝品研發”系列項目之“貴州牙舟陶旅游工藝品創意研發與產品孵化”、“織金砂陶與貴州非遺工藝結合的創新設計”﹔“惠明·智慧錦繡·貴州婦女特色手工創新研發基地”﹔“中國鄉村美育行動計劃”﹔“非遺進校園”、“畢節非遺數字化記錄”“畢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等13個省部級項目。

織金砂陶茶具系列作品。

為了與時俱進傳承、發展、宣傳本土非遺工藝,以創新化設計賦予民族文化產品新時代活力,陳梅以“傳統非遺工藝+多元素文化符號+創新美學設計”為理念,先后研發陶瓷、刺繡、蠟染等多個系列作品,獲得外觀專利24個,並投入貴州文旅市場。其中,貴州印象餐具系列作品獲得中國(貴州)第二屆民族民間文化旅游產品博覽會市場潛力獎、貴州省十佳文創開發案例產品設計﹔織金砂陶茶具系列作品獲得貴州省高校師生文創大賽金獎、最佳貢獻獎。在今年 5月剛剛公布的第八屆貴州省文藝獎名單中,陳梅的織金砂陶茶具系列作品獲民間工藝類三等獎。(文/葛夢菲 圖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