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聯播

瓮安鳳凰社區前主組:美麗鄉村新畫卷徐徐展開

2022年05月16日17:14 |
小字號

在瓮安縣建中鎮鳳凰社區前主組,玫瑰花基地與遠處茶海遙相呼應,一眼望不到邊﹔一條條美麗的產業路與鄉村水泥路爭相比美﹔一棟棟鄉村民居錯落有致,紅瓦白牆的農家“小別墅”掩映其間﹔鄉村路兩旁用竹片精心繪制的圍欄獨具特色。

這就是建中鎮鳳凰社區的真實寫照,一幅百姓富、生態美、產業興的鄉村新畫卷徐徐展開。

瓮安縣建中鎮鳳凰社區前主組玫瑰花基地。圖片由瓮安縣委宣傳部提供

優化治理,村子變靚了

“過去的鳳凰社區前主組卻不是這般模樣,瓦房平房參差不齊、牲畜糞便到處都是,一家10口人就有十雙水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建中鎮鳳凰社區前主組組長尚中方感慨地說。

為改善這樣的情況,建中鎮鳳凰社區前主組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村民主體作用,建立“黨小組+村民小組+村民理事會”的治理模式,組織群眾召開群眾會、院壩會,通過政府投入資金、村民投工投勞,建成了文化廣場、公廁、垃圾池,硬化組內道路6公裡,路燈20余棵,桂花240余棵,配套完善環境治理“硬件”。

產業路。圖片由瓮安縣委宣傳部提供

尚中方介紹,硬件設施好了,但也需要時刻治理,我們組通過包衛生、包秩序、包綠化等“門前三包”,評選衛生文明示范戶活動,引導更多家庭樹立文明意識和健康意識,形成家家齊動手、戶戶爭文明的良好氛圍,打造創建環境治理“軟件”。

不僅如此,前主組依托“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為載體,集合村民理事會、黨小組等的治理資源,探索“三議三公開”制度,讓群眾的事群眾議、群眾定、群眾干、群眾管,確保群眾“說得上話、辦的上事、交得上心”。真正激發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內生動力。

產業發展,腰包變鼓了

農民盼這盼那,最盼的還是致富過上好日子。建中鎮鳳凰社區屬於農業村,過去靠種植玉米、土豆等傳統農耕模式為主,玉米產量低,貨出無門,資源匱乏,收入無路。

近年來,前主組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子,調整產業結構,改種植烤煙600余畝、辣椒100余畝,茶葉2000余畝。引進貴州他石農業有限公司,流轉土地500余畝,用於發展玫瑰觀光園和精品水果採摘園特色農業。以“土地出租+返招就業”的模式,解決當地農戶就業問題,實現農戶在家門口就有收入。

優美的自然環境。 圖片由瓮安縣委宣傳部提供

“以前在家天天忙,天天把土地翻來翻去也沒翻出新的花樣,收入也未見上漲。如今產業到家門后,流轉土地還能務工,實現了雙向收入,在家的60歲以上老人都沒有閑著了。”前主組72歲的熊幫英老人笑呵呵地說。

“以前自家種自家的地,春耕種后大家都是閑散在家。現在村子裡白天一片寂靜,在家的老年人都到基地和茶山務工,每天最低也有80元的收入,多的200多塊一天,一個月趕上20多天,一年也有10000多元的收入。”組長尚中方算起來老人們的經濟賬。

尚中方說,現在前主組91戶人家就有75輛小轎車,其它的拖拉機、泥土機、農用車等等還不用算在其中,生活過得安逸得很!

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來越有奔頭。據了解,2021年,建中鎮鳳凰社區群眾平均可行性收入達13450元以上。

環境好了,生態更美了

如今的前主組,清新風貌迎面而來。進村,隨處可見玫瑰花、芍藥花,與遠處的茶山遙遙相看,花與茶釋放的分子讓天然氧吧裡充滿芬芳的新鮮香味,組內一排排堅固的竹圍欄,一條條白泥路,儼然形成一派農家小院風。

農家“小別墅” 。圖片由瓮安縣委宣傳部提供

進戶,紅色琉璃瓦、白色牆的農村小別墅,村民別有心思修建的花壇,花卉點綴在白牆紅瓦之間相映成趣,農用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具歸納統一,群眾迎客熱情周到,展示出了淳朴濃郁的民俗風情……

前主組如今真正實現了“民房變別墅、村庄變景區”的美麗蝶變。

漂亮的農家“小別墅” 。圖片由瓮安縣委宣傳部提供

據了解,鳳凰社區前主組採取“網格+黨小組+村民小組+十聯戶”治理模式,實現“民事共議,組事共治”,是瓮安縣建中鎮黨建引領“1+3基層治理”的一個縮影。

建中鎮前主組的發展和改變,是瓮安縣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瓮安縣圍繞產業發展,盤活山塘、水庫等資源,引導農民發展特色種養殖,走出了一條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社富帶民富、村民共富,強村與富民雙贏、集體與群眾雙增收的新路子,實現鄉村靚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張濤、張雪、張立)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