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碧江川硐街道:在“教育園區”大展藍圖

2022年03月21日08:58 |
小字號

每到下午飯點,位於碧江區武陵大道旁的“桃花源農庄”生意格外火爆,塢坭社區居民田紅軍滿臉笑意,“萬萬沒想到,自己也能當老板。”

今年,是田紅軍開店的第6個年頭,“以前在全國各地到處打零工,10年前完全不敢想還能用自家的房子開餐館做生意。”

田紅軍直言,“僅塢坭社區,自主經營或創業致富的就有200多家,有的開餐館、辦農家樂,有的設商鋪,實在不願自主經營的就把房子轉租出去,一年還能拿到不少租金。”

塢坭社區居民的紅火日子,真還得益於碧江區川硐教育園區項目的實施落地。

2010年11月,川硐教育園區正式啟動建設,項目規劃囊括銅仁學院、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銅仁幼兒高等師范專科學校、銅仁一中、銅仁特殊教育學校、銅仁市人民醫院、碧江區職校等,園區內學校、醫院等主體建筑在3年內相繼完成。

“教育園區為川硐街道首先帶來的就是大量的流動人口,人口基數的增加,不僅拉伸了銅仁城市規劃發展的整體骨架,更直接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川硐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高猛一語道破。

在川硐教育園區的強力引擎帶動下,川硐街道順利駛入發展快車道。特別是近年來,川硐以建設“幸福、和諧、美麗”街道為目標,抓住市委城市重心北移戰略、碧江—鬆桃黔邊城市建設帶、區委“五區一中心”和強中心城區建設機遇,以城鎮化建設輻射帶動鄉村振興,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群眾生活幸福指數逐年上升。

教育園區拉動“城鎮化”引擎

從“城中村”到發展新天地,川硐街道的嬗變算得上是銅仁“黃金十年”的直接縮影。

川硐街道位於碧江區北郊,素稱碧江“北大門”,東鄰湘西,北接渝南,杭瑞高速、城市快速干道橫貫東西,201省道貫穿全境,距銅仁鳳凰機場11公裡、銅仁火車站10公裡,如今已形成集鐵路、航空、高速公路於一體無縫銜接的立體交通網絡。

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加之銅仁市對於川硐教育園區的謀劃布局,為川硐發展注入了生動活力。

但在早年,那時的川硐還是群眾口中“人煙稀少”的荒蕪之地,用當地土生土長的村民話說,“晚上出門都怕,幾裡路不見人煙,一片黑黢黢。”

2005年,川硐教育園區開始實施征地,逐步擴大院校建設規模,這讓80%的農民成為失地農民的同時,一躍過渡為新城鎮居民。

“眼看著征地拆遷有補償,出現部分群眾開始亂搭亂建的現象,加之短時間流動人口急劇增加,為社區管理帶來不少挑戰。”塢坭社區原支部書記田小龍回憶,“最開始,征地群眾不滿意,做工作花了不少功夫。”

經過多次探索並逐步完善社區治理模式,川硐街道依靠網格化管理、積極發揮基層婦聯組織作用,特別是發動婦女自發組建的“廣場舞”隊伍,通過她們將政策宣傳到戶,解決了不少治理難題。

“如今,依托安置房出租、居民自主經營餐飲店以及園區公益性崗位,為當地勞動力和剩余勞動力解決了就業創業難題。”田小龍坦言,“社區三分之二的房屋依靠出租賺取租金,一些有‘眼力見兒’的村民紛紛返鄉自主創業。”

村民劉開園租賃田昌華的房子,在塢坭社區武陵大道旁開辦“新農村農庄”,為當地50歲以上居民解決了12個就業崗位。

“在塢坭社區,年輕人基本在做生意、開餐飲店、跑貨運等,周邊學校解決的公益性崗位就有300多個,不愁沒有致富路。”田小龍告訴筆者,“塢坭社區集體經濟下一棟6層高的大樓,每年出租費用就有18.8萬元。”

據了解,塢坭社區現有居民695戶2993人,2021年社區集體經濟突破120萬元。

“城鄉一體化”輻射帶動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城鄉一體化的必然選擇。隨著教育園區內幾所高等院校的相繼落地,為川硐街道的發展帶來全新變化。

近年來,川硐街道緊扣城市北移戰略目標,抓好銅仁市教育園區、碧江新區、銅仁高新區“三區”建設服務保障工作,提升城市發展功能,優化服務管理,強化城市的綜合服務能力,以城市反哺農村,實現“城市+農村”同步發展格局。

在川硐壩區的草莓種植基地,今年31歲的草莓種植戶喬華清正在忙著新一輪的草莓採收。“川硐壩區這一片更適合種植草莓,水分和光照都很充足,種出來的草莓格外甜。”

喬華清本是浙江杭州人,一家人來到銅仁做生意,這是他們在銅仁種植草莓的第9個年頭。去年以前,喬華清主要在碧江區滑石鄉白水村種植,后經考察毅然決定在川硐壩區發展。

2021年,喬華清投資100萬元建造了40個大棚,專門種植草莓,基地每年可固定帶動八九個人就業,他告訴筆者,“浙江人在銅仁做生意的很多,光是種植草莓的就有10多個,足跡遍布碧江、萬山、江口、玉屏等地。”

特別是這幾年,川硐街道把抓黨建促脫貧、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等作為頭等大事,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目前除天生橋社區外,全街道6個村社區均建立“村社合一”集體經濟組織,集體經濟年收入穩定在5萬元以上。

位於川硐街道西南方的板栗園村,距集鎮12公裡。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貧窮落后、交通不便、偏僻荒蕪的小山村,村裡的許多青壯年為了謀生不得不背井離鄉。

2017年,蘇州昆山與銅仁碧江簽訂《東西部幫扶協作脫貧攻堅合作協議》,兩地政府緊扣組織領導、人才交流、產業合作、園區共建、勞務協作、攜手奔小康等內容展開深入合作,與昆山旅游度假區、民宿品牌聯盟“鄉伴集團樹蛙部落”發起打造范木溪樹蛙部落精品民宿項目。

通過探索“合作社主體+公司化運營+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戶分紅”的鄉村民宿扶貧模式,由板栗園村集體經濟和昆山鄉伴公司合作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委托鄉伴公司對范木溪精品民宿進行經營管理,板栗園村集體經濟公司入股1500萬元,經營時間為3年,經營期間所得營利按股分紅。

走進范木溪精品民宿項目基地,“三角樹屋”藏身於叢林之中,巨型全景天窗一直覆蓋到三角屋頂頭頂,讓人懸浮在樹梢上與大自然實現零距離親密接觸。

2020年,項目實現村集體分紅18萬元,范木溪樹蛙部落精品民宿還獲得了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2020“貴州十大特色民宿”名錄之一的稱號。此外,該村還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山地農業,種植板栗、金秋梨、油茶等農產品,多渠道拓寬群眾增收路徑。

小江口村曾是碧江區8個省級深度貧困村之一,轄19個村民組859戶2777人。2014年以前,該村還是一個沒有任何產業、沒有村集體經濟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3124元的貧困山村。

這幾年,川硐街道按照“七個有利於”原則,充分立足生態優勢,利用山地特質發展特色產業,蹚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特色鮮明的致富路。

2021年,該村已建成以碧江福柚為主導、其他水果為輔的特色產業體系,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94.4萬元、實現分紅29.36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154元,還獲得了銅仁市唯一一個貴州省山地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的稱號。

“校地聯建”助推社會治理現代化

“我們通過與銅仁學院、銅仁職院等高校開展‘校地聯建’工作,防范化解影響安全穩定的突出風險點,強化了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高猛直言,“川硐特殊區位下的人口構造,讓社會治理難度比其他村鎮大得多。”

這幾年,川硐街道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共同發展,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在產業發展帶動下,社會治理水平也在逐年提升。

“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實踐活動和志願服務等,銅仁職院提供養殖、種植以及護理等技術常識,銅仁學院提供文明實踐和文藝指導,之前還教大家跳舞、打鼓等。”川硐街道黨工委委員、組織(宣傳、統戰)委員姚茂強說。

村民侯長建10多年來長期養羊,依托政府組建的農業服務中心,發揮教育園區學校專業優勢,為養殖搭建技術服務平台。侯長建說:“隻要遇到羊生病,學生上門免費提供救助,還耐心給我們傳授技術。”

村民田鬆能現年80歲,常年患有腿腳痛風,因為走路不便,銅仁職院的老師隔三差五就會組織學生上門免費給他做推拿,一做就是好幾年。

以共建共治共享為導向,川硐街道不斷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讓群眾享受看得見、摸得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現在,就算是白天夜晚敞開門,也不用擔心丟東西了。”田小龍告訴筆者,“人們的收入增加了,社會整體素質也在逐步提升。”

在鄉村治理上,川硐街道通過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環境整治、完善村庄監控和布局,持續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完善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鄉村治理工作模式,把網格化管理機制落地落實,構建了適應鄉村振興要求的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

同時,每年通過開展平安村社、平安家庭、平安校園等基層創建活動建立聯創機制,持續推進“民心黨建+X”鄉村治理工作,推行“民心黨建+村規民約”,探索試行“民心黨建+組委會”等典型做法,健全了自治運行體系。

川硐社區、塢坭社區依托智慧管理平台,在街道平安辦健全綜治工作中心,建立智能預警系統,將轄區內的視頻監控融入到雪亮工程裡面來,推動社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隨著社會治理水平邁上新台階,川硐街道的人民群眾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如今,走進川硐街道,一片和諧繁榮景象讓城鄉居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觸手可及、置身其中的幸福和美好。(陳林、李桃紅、楊陽萌)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