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國內要聞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產教融合 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2022年03月08日12:13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產教融合是產業與教育深度合作、相互融通的一種全新生態體系,能夠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加速教育界和產業界各種資源要素互相轉化、互相支撐,有效提升教育質量、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助力科技自立自強。”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提出了“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產教融合 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建議。

楊杰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產教融合,不僅有利於滿足“產”和“教”雙方的迫切需求,更有利於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迫切需要深化產教融合

一邊是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的沃土,一邊是科技創新和價值創造的前沿,教育和產業在數字時代不僅需要有效銜接,更需要深度結合、融通發展。

楊杰表示,“新一代信息技術已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產教融合,對於落實國家產教融合重大決策部署、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創新和應用突破、推動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在產業方面,信息通信業發展遭遇理論瓶頸,“香農定理”“摩爾定律”趨於理論極限,高端芯片、自主操作系統等“卡脖子”難題依然突出,可編程區塊鏈、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原始創新能力不足,亟需與教育各學科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理論創新和技術突破。

在教育方面,數據要素的高效流轉利於打破制約創新的傳統范式和路徑依賴,促進新理論、新技術不斷涌現,而企業作為生產、存儲、運營數據的重要主體,不僅擁有高校所不具備的海量數據,還掌握業界領先的技術手段和設備資源。可以說,高校也亟需與行業企業深度融合,實現數據資源共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各學科廣泛應用。

近年來,尤其是在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過程中,中國移動與高校、科技創新型企業不斷探索新型聯合研發模式,發布“聯創+”計劃,繪制“研發合作能力圖譜”,打造“合作伙伴庫”,累計共建12個高校聯合研發載體和8個企業聯合實驗室,逐步構筑起開放合作高地。

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產教融合面臨三大問題

經過多年探索實踐,我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產教融合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在深入推進過程中仍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和挑戰。通過長期實踐、走訪、研究,楊杰認為,這些問題主要聚焦在三個方面。

首先,產教融合頂層設計和配套措施尚不完善,制約校企雙方深度參與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是在政策落實方面,近年來,我國出台多份產教融合政策文件,產教融合的頂層設計已基本確立,但由於政策涉及單位多、層級跨度大,跨單位、跨層級的統籌協調責任未明確,導致部分政策較難落地。二是在管理制度方面,雖然前期政策對產教融合各方的責權利作了清晰界定,但在實際推進過程中,由於缺乏相關制度法規的剛性約束,導致各方主體參與程度不同,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相關權益難以有效保障。三是在配套措施方面,前期產教融合政策已涵蓋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等配套激勵措施,但由於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導致地方政府難以推動執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各相關方深度參與產教融合的意願和熱情。

其次,高校人才培養供給與產業發展需求尚不匹配,產教融合精准對接的廣度和深度亟待提高。一是在人才培養方面,校企雙方信息溝通仍不順暢,高校人才培養的類型、層次、質量與企業需求仍有較大差距。如通信、數學、計算機、集成電路等跨學科的復合型高端人才稀缺。二是在課程體系方面,課堂教學仍以理論知識為主,實驗實踐課程安排相對不足,通信工程、人工智能等教材內容滯后於產業發展,導致學生縱深研究和實操能力有所欠缺,難以直接勝任企業崗位。三是在師資隊伍方面,將理論轉化為技術並進一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不足。四是在教學資源方面,高校實驗設備和實訓環境落后於產業發展,與行業頭部企業有明顯差距,學生在校內難以接觸到產業前沿技術、先進工藝和設備。

再者,校企合作仍處於較淺層次,產教融合互利共贏的長效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一是在合作方面,當前校企合作仍以書面協議、開設講座、學生實習,及“點對點”合作辦學為主,人才雙向流動、校企協同育人、科技成果轉化等深層次合作尚顯不足。二是在機制方面,由於產教融合涉及政府、行業、企業、高校等多方主體,且各方利益訴求差異較大,現有合作模式下,企業需承擔人才培養、資源投入等大量額外成本,導致“校熱企冷”的現象普遍存在,多方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尚未形成。

多措並舉,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產教融合

就上述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楊杰建議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優化完善相關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體系,探索建立校企協同育人和長效合作機制,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和科技自立自強。

加強頂層設計,健全產教融合管理制度和配套措施。一是建議在前期基礎上,研究制定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產教融合的指導意見,加快推動信息通信企業與高校的深度合作,為其他領域產教融合樹立示范標杆。二是建議推進制定產教融合管理辦法,明確產教融合各方主體責任,對合作過程中的人才培養、知識產權、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權益進行清晰界定。三是建議推動建立政府、行業、企業、高校四方聯動的常態化溝通機制,定期召開產教融合問題對接會,切實解決現實問題,確保產業需求與教育供給有效銜接。四是建議加大對深度參與產教融合的企業和高校在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力度,研究制定激勵措施實施細則,為深化產教融合創造良好政策環境。

強化學科建設,加快培養國家和企業所需各層次人才。建議鼓勵和引導企業積極參與高校學科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計劃,立足產業發展趨勢,聯合高校共同制定符合新一代信息技術演進方向的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目標。面向基礎研究,進一步加強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建設,推動下一代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等基礎理論攻關,為信息通信領域突破“深水區”“無人區”培育人才“土壤”。面向各行各業數智化轉型,圍繞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共性需求,進一步加大通信、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信息安全等信息技術學科的人才培養規模。面向信息通信科技前沿,面向6G、算力網絡等下一代網絡關鍵需求,加強通信與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空天科技等跨學科建設。面向芯片“卡脖子”攻關,加大芯片設計、封裝、測試等集成電路及相關軟硬件的人才培養。

優化課程體系,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一是建議鼓勵和引導企業積極支撐高校課程體系建設,充分發揮高校基礎理論和企業實踐資源優勢,聯合打造精品課程,將最新行業標准、生產流程、產品開發等產業實踐知識納入高校課程,增加專業實踐課程數量,建立從基礎理論到實踐應用的全方位、全過程課程體系。二是建議鼓勵和引導高校將企業實際科研項目、技術課題作為高校學生畢業設計的重要選題,加大實踐性畢業設計的成績比重。三是建議鼓勵和引導企業向高校有條件開放非涉密數據、知識庫、開發能力等資源,助力高校加快推動信息技術及相關學科發展。

打造雙師隊伍,建立校企人員協同育人長效機制。一是建議鼓勵院士、長江學者、杰青等頂級專家學者到企業任職,企業技術骨干、優秀專家到高校兼職任教,暢通校企高端人才雙向流動的通道。二是建議高校設置靈活人才培養和人事管理制度,例如明確“3年學校+1年企業”等培養模式,在夯實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動手應用實踐的能力,並將學生實習成績納入畢業評定。三是建議企業設立人才交流站,為本碩博提供與生產性科研緊密相關的研究課題,對切實解決企業生產經營問題的研究成果提供現金獎勵,對表現突出的學生優先錄取。四是建議高校完善教師分類考核評價體系,把交流任職、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作為人才評價、職稱評聘、成果評獎、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據,充分激發和釋放技術人才的創新潛能。

完善實踐平台,加強實訓基地共建和合作模式探索。一是建議校企共建一批實驗室、聯創中心等基地,基於企業真實數據、場景和平台開展沉浸式實景教學,提升學生產業認知和實踐應用能力。二是建議依托基地產出的專利、論文、報告等成果,開展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廣等路徑探索,讓更多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三是建議鼓勵和引導高校、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等相關方組建產教融合聯盟,形成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完整鏈條,助力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易軒)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