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經開區牛蹄村:文化賦能 村寨煥發新活力

自牛蹄村宜居鄉村建設文化振興項目正式啟動以來,經開區秉承共謀共建共治共享共評的理念,採取區鎮村三級聯動的方式,立足牛蹄村本身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文化要素,激發群眾動力、利用舊物改造、盤活閑置資源積極打造,讓昔日沉寂深山的牛蹄村煥發了新活力。
經開區牛蹄村:文化賦能 村寨煥發新活力。
剛剛過去的虎年春節,對於牛蹄村有著不一樣的意義。這是舊貌換新顏后頗具文化韻味的牛蹄村迎來的首個春節。春節期間,除了像往年一樣延續著貼春聯、挂燈籠等年俗外,村民們還舉行了敲“幸福鐘”、打“團結鼓”等儀式,並欣賞了一台年味十足的文藝演出,共同歡慶村寨的變化。
經開區幺鋪鎮牛蹄村村民婁德江:“我們牛蹄關環境面貌真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是房前屋后,大街小巷都非常整潔、非常干淨。這個地方的文化氛圍非常的濃厚,大家來到牛蹄關村可以得到文化方面的體驗,得到很多收獲。”
經開區牛蹄村:文化賦能 村寨煥發新活力。
牛蹄村三面環山,面朝十裡荷廊景區。從十裡荷廊出發,途徑“131”三線廠房,穿過一道石磨堆砌而成的門,轉個彎,再進一道“牛氣沖天”的寨門,領略過獨具特色的民居,沿著古朴的青石板路徐徐而上,布依民俗館、牛蹄咖啡館、精品民宿、山骨圖書博物館等公共空間和文化空間依次出現在眼前。路邊燈杆上,仿古燈與紅燈籠懸空而挂,古朴中透著喜氣。一物一景都彌漫著濃濃的文化氣息。
貴陽文通書局有限公司負責人舒奇峰:“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整個基礎建設這塊大的框架已經出來了,現在我們的整個建筑面積有接近1萬1千平米,我們后面還將修建聲音博物館,加上我們前面的蠟染博物館、造紙坊、山骨博物館,現在在這個地方有關這種博物性質、體驗性質空間達到約6千平米。”
經開區牛蹄村:文化賦能 村寨煥發新活力。
說到文化,不得不提極具藝術人文氣息的山骨圖書博物館。暗紅色的鏤空外牆,不規則的線條設計。走進內部,映入眼帘的是斑駁粗獷風格的石壁,象征著歷史文化的傳承,古朴自然。貴州名賢館、貴州攝影史展館、《十萬個為什麼》展示區以及圖書數據中心、書畫交流區等區域交相呼應。
貴陽文通書局有限公司負責人舒奇峰:“我們山骨博物館書店就要在3月份可以開放,我們會提供七八萬冊的書冊,價值五六百萬的展品,在這個地方呈現﹔我們山骨博物館1樓開始有系列的展覽出現,所以我們以后專門會做一些專題的展覽,包括一些紅色資料的展覽。”
穿梭在牛蹄村內,曲徑通幽的民居民宿、朴素典雅的布依服飾,還有隨處可見的與“牛”有關的文化元素。目之所及,處處彰顯著文化的魅力。在這裡還可以來一杯牛蹄咖啡提神醒腦。走進咖啡館,扑鼻而來的香味沁人心脾,還有獨立音樂人鄧本與他的搭檔為前來小憩的游人擊鼓彈奏,音樂的韻律與鄉村的古朴相得益彰。
經開區牛蹄村:文化賦能 村寨煥發新活力。
獨立音樂人鄧本:“感覺這個地方特別親切,給我的感覺比較靜態,可以讓人把心留在這個地方。因為這裡面還住著很多很多跟我有這種愛好的朋友,我們可以根據自己從事的多類的專業,不論是音樂還是文學、美術乃至更沾地氣的民宿的文化去挖掘,這樣呢這個牛蹄村我們待下來,才會賦予它實質內在的意義。”
咖啡館的旁邊,“幸福鐘”懸空而立。這是由愛心人士助力牛蹄村村民共同致富捐資鑄造的,承載著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村寨的另一邊,“團結鼓”與“幸福鐘”遙相呼應。作為一個純布依族聚居的村寨,牛蹄村民風淳朴,村民友愛團結。“團結鼓”“幸福鐘”激勵著全體村民團結一致、自力更生,共同創造幸福美好生活。
文化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牛蹄村立足自身豐富的文化要素,通過文化植入方式,融合紅色文化、傳統文化、布依族文化等各種元素,在推動文旅融合的同時,致力將其打造成安順乃至貴州的永久性地標和全國知名的研學基地。
貴陽文通書局有限公司負責人舒奇峰:“我們整個這樣的設計和規劃其目的就是把文化植入到鄉村裡面來,目的還是把它做成一個文化的產業,那麼這樣的話我們的文化產業的背后有一個很重要的版塊就是研學,通過學習來增加一些新的知識,同時在這裡面了解我們中國的一些從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到農耕文化,紅色文化這些方面的學習。”(圖/文 陳良瓊、趙才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