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印江視窗>>聚焦印江

老手藝玩出“新花樣”

印江群眾制作土家豆腐迎新春

2022年01月19日09:55 |
小字號

作者:田林 特約記者 王東

因豆腐諧音“頭福”,吃豆腐寓意福運當頭,所以每當歲末年初之際,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土家兒女都喜歡做各種“花樣”豆腐來迎接新春,祈福在新的一年鴻運當頭、富貴開花。

在印江木黃鎮,豆腐可是被這裡的土家人吃出了新花樣,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金豆腐、灰豆腐。

要做好、做美這一“金”一“灰”兩種豆腐可不容易,除了配方、火候、技巧上要掌握恰到好處之外,最主要的是,還需要有梵淨山腳來木泉的天然泉水,用此泉水來研磨豆腐,方可做出入口即化、清香爽口的豆腐。

當顆粒飽滿、色澤金黃的黃豆浸泡入水,今年的豆腐初宴正式進入主題。黃豆在泉水中浸泡三小時,吸水飽滿后瀝水研磨成漿,這時,一架懸挂在房梁上的土家搖架在周會蓉的手中飛轉起來,發出規律的咯吱咯吱聲。

等搖到豆漿與豆渣完全分離,便進入了金豆腐與灰豆腐的不同加工環節。

金豆腐制作相對簡單,隻需要大火燒開漿汁,再改小火,按比例一次性加入酸湯慢攪,當豆漿與酸湯在鍋中充分反應后,豆漿慢慢變成大白雲朵狀時,用筲箕隔擋去除多余的酸漿水后,再用大小均等的土碗沿鍋邊慢慢盔緊團攏壓實便可改刀成塊出鍋。

“做灰豆腐,酸湯下法和做金豆腐不一樣,要分兩次下。” 周會蓉說,“做灰豆腐的漿燒沸騰后,先要下少量酸湯,在鐵鍋中將豆漿慢慢攪拌后,變成小白雲朵時趕緊起盆,倒入大桶中下入第二次酸湯,然后蓋上桶蓋等待五到十分鐘,待桶中豆花成大白雲朵狀時,打掉桶中酸漿水后就可裝箱。”

裝箱好后,壓上一塊特質的、重達三四十斤的壓箱石,將箱體中的酸漿水全部擠壓出來,這個過程大約需要一刻鐘到半小時,土家人會利用這個空閑制做裹灰豆腐的特殊材料——百草灰。

用剝去玉米粒的干玉米棒、辣椒杆等混合燒制成灰,用細篩過濾,轉移至炭火盆上加熱保持恆溫,待箱中豆腐改刀、片皮完成,便進入了灰豆腐裹灰的關鍵環節。

裹灰時,要把豆腐的每一寸都包裹覆蓋,裹好灰的灰豆腐靜置三五天后,便可拿出洗淨食用。用活水進行沖洗,將豆腐表面的灰全部拍洗出來,瀝干水后改刀成片,高溫下鍋油炸至豆腐膨脹,兩面金黃、外焦裡嫩便可出鍋。

相傳,土家金豆腐的制作起源於唐朝時期。而灰豆腐的產生,則是當地一農戶在制作金豆腐時,不小心將豆腐掉進灶灰中,后將其撿出放置,因食不果腹,這家人不得已洗出食用,發現這塊沾灰的豆腐入口自帶一種百草清香,口感鮮嫩無比,而廣傳至今,成為了當地土家兒女迎接新春、祈福鴻運的美味佳肴。

來源:銅仁日報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