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思南視窗>>時政要聞

五抓強引領 五合促振興

——思南縣青杠壩村“五抓五合”實現高效治理和高質發展

2022年01月07日17:36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青杠壩村位於思南縣塘頭鎮東北部,距離鎮政府所在地7公裡,距離縣城25公裡,轄6個村民組228戶1058人,國土面積2.5平方公裡,是貴州黔東地區不沿路、不沿河、不靠城、缺水、缺地、缺錢的典型貧困村。2000年以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200元,僅能維持基本生活。“青杠壩田大丘,三年兩不收,有女不嫁青杠壩,紅苕拌著酸菜下。”這是昔日青杠壩村貧窮落后的真實寫照。

干淨整潔的集中安置區。

2016年貧困出列后,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按照規劃先行、項目帶動、群眾參與工作思路,重點抓產業發展、文化興盛、生態保護、組織提質和共同富裕,搖身變成產業興旺、群眾富裕、鄉風文明、環境優美的和諧幸福村。青杠壩村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鎮”“貴州省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貴州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貴州省文明村”等榮譽稱號。村黨支部書記冷朝剛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殊榮。

青杠壩。

抓產業、促發展,農旅結合有路子。堅持產業優先、農旅結合,把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路徑,以農產品質量來保証銷路通暢,以農業發展質量來保証農村美麗繁榮,在質量興農上邁出堅實步伐。確立“一產為主,接二連三”產業融合發展格局,採取走“大農業、大循環”路子,圍繞做優做強以農為主的特色產業,先后發展種植業1000余畝,飼養思南黃牛180余頭。積極發展農副產品加工、造紙等第二產業,2021年幸福食品加工廠年產大蒜25噸、辣椒110噸,紙業有限公司生產成品紙達10000箱。結合青杠壩村豐富民俗文化和優美自然風光,修建登山步道、環山路、觀光亭,開辦民俗旅館,新建集休閑娛樂、農耕體驗、度假養生為一體的森林山庄公園,發展民俗文化旅游。截至目前,青杠壩村產業收入已突破3200萬元,帶動100余名群眾就業。

青杠壩村兒童在廣場打乒乓球。

抓環保、促共識,生態融合有法子。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廣泛凝聚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共識,推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落地生根、開花生果。提出“山頂林、山腰果、山腳竹、壩上蔬”生態立體山地農業發展路子,採用“支部+專業合作社+協會+公司”發展模式,組建福農種養專業合作社、種植協會、養殖協會、用水戶協會、公墓管理協會等經營主體,在加強對原有的森林保護的同時,在山腰以上區域發展經果林300余畝、花卉苗圃基地500余畝,並對全村生活垃圾進行集中轉運處理,實現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雙贏。同時,實施家庭淨化、院落美化工程,加大對村旁、院落、路旁、公共活動場綠化美化力度。截至目前,實現全村綠地覆蓋率超過80%。

青杠壩村食品加工——甜大蒜。

抓鄉風、促文明,治理配合有台子。堅持文化侵潤、移風易俗,推動“民心黨建+三治融合”鄉村治理模式,形成政府引導、黨員示范、群眾參與的鄉村善治工作模式。將環境衛生、操辦酒席等納入村規民約內容,借助“春暉行動”品牌,搭建“春暉社”,號召廣大在外游子反哺家鄉,回報故土。利用每年中秋、春節、端午等傳統節日,組織在外游子共過連心節、吃團圓飯,感受濃厚的鄉愁情懷。開展“文明家庭”“和諧鄰裡”“好婆媳”等評比活動評選和表彰,選樹典型,促進群眾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風尚。2006年以來,青杠壩村民事糾紛、治安案件和其他違法亂紀事件零發生。

青杠壩村一角。

抓黨建、促民主,組織聚合有底子。結合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選優配強村支“兩委”班子,實現組織提質、發展增效。建立工作日總結機制,村支“兩委”每天對當天的工作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對第二天的工作提前謀劃安排,提高工作效率。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黨員活動日”、春暉社等載體,積極引導群眾參與村級事務管理和監督,通過召開群眾會、院壩會等形式,組織群眾討論村級發展、宣傳政策、聽取意見建議、公開村級事務,讓群眾在參與中管理,在管理中監督,在監督中落實,形成人人參與發展、參與自治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凝聚了自治合力和發展動力。2016年,該村計劃將全村的土地集中流轉進行大蒜、辣椒規模化種植,僅召開一次群眾會,就順利完成所有土地流轉。

抓帶動、促富裕,發展整合有點子。堅持共享發展、共同富裕,整合利益聯結模式,推動多方共贏發展,持續強化村級集體經濟輻射帶動群眾穩定增收能力。立足村內勞動力資源,及時組建成立勞務公司,承接各類建筑工程,並將工程利潤的60%作為勞務工資,20%作為公司滾動資金再發展,20%作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既增加村民收入又壯大勞務公司和村級集體經濟。同時,與外村專業合作社合作,流轉土地1080畝,建成綠色蔬菜基地,組織村民到蔬菜基地務工,擴寬群眾增收途徑,並抓住殯葬改革機遇,建成佔地面積15畝的公益性公墓,實行市場化運作,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僅2020年,全村人均參與集體經濟分紅資金突破2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8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350萬元,累計資產4800萬元,全面提升廣大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思南縣委宣傳部供稿供圖)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