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河長制+”讓水清岸綠環境美

近年來,天柱縣以“水清、湖淨、岸綠、河暢、景美”為目標,積極探索“河湖長制+”工作機制,讓水更清岸更綠,推動河長制向“河長治”邁進,
河長制+黨建。建以縣委統領全局、鄉鎮黨委包片、村黨支部為網格和縣直部門黨(委)組包河湖、黨員包河段、群眾志願者積極參與的縱橫治理體系,發揮918個基層黨組織堡壘作用,織密河湖管理組織保障體系,做到層層聽黨指揮、處處有先鋒、事事有著落。如六洞河天柱段流域的石洞鎮、高釀鎮42個基層黨支部組織600余人構建44支護河隊伍,在黨員約規、村民約規中加入管水治水公約,開展義務巡河600余次,清理垃圾50余噸,整治河湖“四亂”問題33個,遷移5個靠近河道的養殖場,退耕還林和新造油茶林5000余畝。
河長制+民間協會。天柱縣綠色九村環境保護協會成立於2014年7月,是全縣首個民間自治愛河護水組織,它的成立在藍田鎮、瓮洞鎮、注溪鄉的9個村掀起農民群眾愛護家園、重視河湖生態熱潮。2017年全面推行河長制啟動,9個村村兩委主要負責人擔起“河長+協會”職責,充分發揮綠色九村協會愛河護水經驗、模式,把境內的注溪河、藍田三河、瓦窯江治理得翠綠盎然,河道兩岸青山美景,沿河公路把城裡的游人引進來,垂釣、涉河親子、岸邊燒烤等等,讓昔日的山村有了活力、有了新生。年青人返鄉創業、進入村兩委接續愛河護水事業,每年發展6至8個有志青年入黨、家門口的綠色產業發展到20余個,提供500余個勞動崗位。
河長制+生態旅游。5年來,376名河長積極履職,職能部門各顯神通,河道採砂、長江流域十年禁捕、入河排污口整治、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小水電清理整改、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和水源點保護工程等專項行動有條不紊實施,900余公裡的河道管理范圍界線劃定及成果運用,讓各級河長履職有的放矢、有規可依、有界可尋,88條省州縣鄉村河湖水體水質環境持續向好,常年保持在Ⅱ類以上。良好的生態效益激發出生態旅游這篇大文章,高釀鎮地良村登上2010-2017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監測合格名單,渡馬鎮共和“功夫”村吸引省內外游客打卡、研學,坌處鎮三門塘村成為黔東南州第十二屆旅游發展大會主場,石洞鎮冷水村六十丈洞瀑布奇觀,這些美景美色,無不是與美麗河湖息息相關、無不是與各級河長持續奮斗相關。
河長制+林長制。“雙長制”打出組合拳,走出山水共治共享新路子。鳳城街道南康村把種紅豆杉樹作為股份納入公司、出租林地收租、到林區務工拿工資,森林覆蓋率上去了,地下涵養的水源充沛了,鴻家山泉、南康山泉等品牌泉水成為天柱縣及周邊縣居民家中的首選飲水,“生態股”名副其實成為林下經濟的一個樣板。這得益於天柱縣以河長制組織體系為架構,實行河長林長“一肩挑”,把全縣237萬畝林地按屬地、河流、流域劃分為點、格、片,構筑山水共治“作戰圖”,咬定綠水青山不放手。以國土空間規劃、林地資源調查為契機,優先把河道兩岸山林劃入公益林范疇,在河道流域內劃定保護區,形成水潤木、林蓄水生態循壞,逐步解決枯水期河道斷流現象。(天柱縣人民政府)
來源:天柱縣人民政府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