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安新區視窗>>貴安動態

馬場鎮楓林村——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 助推鄉村振興

2022年01月05日10:57 | 來源:貴陽日報
小字號

本報訊 2021年12月31日上午一大早,貴安新區馬場鎮楓林村駐村干部劉志華和村“兩委”人員來到香蔥種植基地,仔細查看香蔥長勢。“這兩天氣溫比較低,還好沒有把蔥苗凍壞。”看著蔥苗長勢良好,劉志華等人鬆了一口氣。

去年冬天,楓林村利用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種植基地,種植了60畝香蔥。這是該村落實貴陽貴安打造“菜籃子”工程的一個具體行動,也是積極探索農業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招。

楓林村位於馬場鎮南部,有楓林堡、坡腳寨、蘆毛塘、白泥田4個村寨8個村民小組,有310戶135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51戶757人,2019年已全部脫貧。楓林村產業結構單一,以傳統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和辣椒,目前,水稻種植面積為800畝、玉米500畝、辣椒300畝。楓林村屬於二級水源保護地,對養殖場排污要求特別高,建設成本較大,因此一直沒有形成規模養殖。

近年來,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楓林村因地制宜,緊緊抓住產業這個“牛鼻子”,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不斷探索產業發展路徑。合作社採用“村委會+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由村委會牽頭,村級合作社運營,農戶參與,並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村民自願將土地長期入股合作社,每年可獲得800元/畝的固定分紅,分紅利潤每三年遞增100元。合作社每年發放土地入股分紅資金3萬余元,涉及群眾50戶(其中貧困戶25戶)。

經過深入調研考察,楓林村以股份經濟合作社種植基地為載體,建了21個蔬菜大棚,發展聖女果、香蔥等經濟價值高的農產品,不斷拓展產業種類,壯大村集體經濟。今年秋天,該村的聖女果迎來豐收,收入近7萬元。聖女果採摘后,該村又種了60畝香蔥。

合作社種植基地產業發展起來,有效解決了當地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增加了農戶收入。2021年以來,該村有40人到合作社種植基地務工,其中貧困戶佔了一半,村民楊蓮英的母親就是其中一員,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我媽年齡大了,外出不好找活干。現在農閑時就在合作社務工,一天有100元左右的收入,而且離家近,還能照顧家裡。”楊蓮英說。

發展產業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支撐。近五年來,楓林村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2016年,修建水泡沖機耕道4.4公裡,讓1800畝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申報54萬元“一事一議”項目資金,硬化3.47公裡的串戶路,並投入55萬元新建蘆貓塘村至白泥田村小康路1.3公裡,大大改善群眾出行困難問題。2017年投入40余萬元安裝130盞路燈,並申報59萬元“一事一議”項目資金,對蘆貓塘村、坡腳寨兩個廣場進行改建,對蘆貓塘山塘進行維修擴建。2018年申報80萬元資金新建便民利民服務中心和文化活動廣場,內設圖書室,藏書200余冊。2019年,貴安新區國土資源局牽頭投資400余萬元,完成2公裡機耕道和河道治理項目建設,不僅盤活沿路兩側的土地資源,還消除了該村洪澇災害隱患。2020年申請高標准農田建設資金70余萬元修建蘆貓塘村至坡腳寨機耕道項目,盤活300畝的田土資源,便利兩寨百姓日常出行,並修建灌溉溝渠815米,解決灌溉難題。2021年,貴安新區公路局對該村原有的村組道路進行路面改善、路基拓寬,方便村民出行。

“楓林村旅游資源豐富,現有自然溶洞8個、小型水庫1座、千年古銀杏樹1株、少數民族跳花場1處、光緒年間的木制四合院1座,還有1個布依族聚居村寨和1個苗族聚居村寨。”楓林村黨支部書記羅星說,接下來,楓林村將加大投入,做好研判,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同時,以農促旅,以旅富農,全力促進農旅融合發展,闖出一條適合楓林村發展的新路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張鵬)

(責編:李永馨、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