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要聞

納雍縣:守住一方綠 換來林生金

2021年12月03日17:09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時近深冬,納雍縣國有化作林場卻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四季常青的參天杉樹綠意盎然,本已“冬眠”的林下紅托竹蓀菌棒偶爾冒出的幾朵鮮菇,平添幾分生機。

近年來,納雍縣始終堅守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通過造林、護林、用林等系列舉措,守護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

納雍縣生態林。

造林:山戴帽

山上樹成行,山下水蕩漾。這是梁家河穿腹而過的水東鎮麻園社區冬日即景。

90年代,麻園社區的生態並不盡人意。由於當時山上植被太少,土層太薄,每逢大雨,所種庄稼難免遭遇水打沙壅,輕則產量減半,重則顆粒無收。

“要讓水土保持,就得植樹造林。”雖然時任村支書的張大雲先知先覺,但苦於沒有樹苗,植樹造林的夢想遲遲未能實現。

正當張大雲一籌莫展時,國家第一批退耕還林項目下來了,結合當地實際,他發動全村群眾退耕種杉樹。誰料第一個群眾會開下來,張大雲大失所望——沒有一個人願意退耕種樹。

“當時群眾思想不開放,盡管山上的土地每年都難免遭遇水打沙壅,但是,大家也不願拿出土地來種樹,都認為‘廣種薄收年年有’,沒想到‘保持水土更豐收’。”麻園社區陳家組村民盧廷雲回憶。

第一個群眾會失敗,張大雲沒有氣餒,繼續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向大家講解退耕還林重要性。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張大雲的努力下,全村種上了1100畝杉樹。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今的麻園社區,山上戴“帽子”、山下產“金子”。當年張大雲發動大家種植的杉樹布滿了山頭,有的已夠一人合抱,第二輪第三輪退耕還林種植的板栗、核桃、布朗李等,已陸續挂果,群眾生活明顯改善。

“90年代,張支書勸我們種杉樹,讓大家嘗到生態甜頭,第二輪第三輪退耕還林時,大家都很配合,我把第一輪退耕還林剩下的土地全部種上了板栗和核桃,板栗已挂果幾年,每年都要賣上千元錢。”盧廷雲說。

三輪退耕還林,全村共植樹6005畝,森林覆蓋率達65%。

水東鎮麻園社區的改變,只是全縣林業生態建設成效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納雍縣除了退耕還林,還大力實施國土綠化、森林質量提升、森林資源管護等工程,多方位提高森林覆蓋率。

2016-2020年,完成營造林72.87萬畝,其中:退耕還林31.73萬畝,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12.78萬畝,天保工程建設3萬畝,植被恢復0.95萬畝,其他工程造林24.41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15年度的50.41%增加到2019年度的61.69%,增加了11.28個百分點,提前一年完成省“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60%”的目標任務。

守住一方綠。

護林:綠成蔭

在納雍縣國有化作林場場部工區森林防火檢查站,兩個護林員正在巡山,對於進入林區的車輛行人都要一一詢問進山事由,並實名登記進出時間,還向其宣傳森林防火的相關知識。

每到森林防火期,納雍縣國有化作林場將整個林區實行網格化管理,發動106名護林員,在整個林區設立森林防火檢查站5個,每個檢查站由2名護林員實行全天候值班,其余人員分別到各自的責任山頭地塊全天候巡山護林,加大火源管控力度,杜絕一切野外用火,嚴控火源進山,從源頭上消除火災隱患,確保森林防火安全。

“現在已進入森林防火期,我們巡林護林絕對不能鬆懈。當前巡林不僅要察看有無亂砍濫伐林木、亂捕濫獵野生動物、亂採濫挖野生植物等現象,更要嚴禁野外用火,禁止一切火種進入林區。”對於森林防火,勺窩鎮湖壩社區的村級林長趙德應也不敢怠慢,森林防火期一到,他就召集社區9名護林員,布置冬季巡林護林及森林防火重點任務。

在全縣,像趙德應一樣的村級林長就有444名。他們主要負責責任區內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及時發現、制止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並向上級林長報告。

2020年,納雍全面推進林長制工作,構建“部署在市、責任在縣、運行在鄉、管理在村”的森林資源管理新機制,提高林業治理能力和森林自身修復能力,全面增強生態產品和林產品供給能力,讓天更藍、水更清、景更美、民更富。

林長制推行以來,納雍全面建立縣、鄉(鎮、街道、國有林場)、村(社區)三級林長制組織體系,形成責任明確、監管有力的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網格。

截至目前,全縣設總林長1名、縣級林長32名、鄉級林長32名,村級林長444名。

“作為村級林長,就是要帶領村裡護林員全力做好森林防火和制止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為保護好綠水青山貢獻力量。”趙德應說。

近年來,納雍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隻為全面保護森林資源安全。從2016年到2020年,森林資源管護面積從126.1萬畝增加到209.29萬畝﹔管護人員從225人增長到5190人,管護率達100%。完成森林入保面積129.75萬畝,保險金額16.2億元,保險費311.4萬元。

與此同時,還完善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應急應變能力。建設防火檢查站1座,瞭望塔2座,進塔公路2公裡,宣傳碑1塊,採購消防水車1輛(由市林業局採購下發),安裝林火視頻監測系統2套(重點監測國有納雍林場補作工區、過獅河工區),安裝森林防火調度台1部。

有了多重護林制度的保駕護航,如今的納雍,山上樹木蔥郁,山下鳥語花香,老百姓也逐漸嘗到了生態甜頭。

守住一方綠換來林生金。

用林:林生金

巡山、採菇……是納雍化作林場紅托竹蓀種植基地管理員張青友冬季管護的日常工作。“每天早上8點和下午4點必做到基地上巡察,一是察看菌棒是否遭到破壞,二是採收偶爾長出的竹蓀。”

張青友是化作鄉益新村村民,以前就在化作林場旁加水洗車,前幾年,過往車輛多,加水洗車收入完全能維持一家人的生計。隨著高速公路的開通以及畢納路的提質改造,路過化作林場的車日漸減少,張青友加水洗車的生意也隨之冷淡。

今年,納雍化作林場紅托竹蓀種植基地建成,張青友被聘為管理員,這無疑是給他雪中送炭。“基地每月給我3000元固定工資,比加水洗車強多了。”

今年,納雍縣結合全縣林地優勢,圍繞林藥、林經、林禽、林菌、林蜂5類林下產業,在全縣發展10萬畝林下經濟,力求將林下經濟培育成全縣經濟發展新增長點和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點。

納雍化作林場紅托竹蓀種植基地是全縣6個縣級林下種植示范點之一。該基地採取“黨支部+合作社”的模式,規劃林下套種紅托竹蓀1000畝,先期種植200畝。這樣既有效解決了食用菌佔田地生產的“菌田矛盾”,節約耕地資源,又能提高竹蓀質量。今年秋季,紅托竹蓀喜獲豐收,除庫存價值150萬元的2噸干竹蓀外,銷售額已達240萬元。

鍋裡有了,碗裡不空。林下紅托竹蓀的豐收,也讓在基地上務工的群眾小賺一筆。“林下紅托竹蓀種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用工量特別大。過去這一季,基地總共用工量達1.1萬人次,支付工人工資高達110萬元。”雍化作林場紅托竹蓀種植基地管理員劉倩說。

據了解,納雍縣充分發揮豐富的林地資源和優質的生態環境,建立縣級林下種植示范點6個、林下養殖示范點2個,要求各鄉鎮林下產業打造面積不低於1000畝,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生態優勢,助推鄉村振興。(圖/文 楊英、尚瓊、張曉勇、謝健鋒)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