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要聞

首屆“貴州杰出人才獎”入選者、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

“科技創新是我們最主要的愛國強省方式”

2021年11月27日08:26 | 來源:貴州日報
小字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曉飛

“這份沉甸甸的榮譽不僅屬於我個人,也屬於我的團隊,屬於貴州大學,更屬於奮戰在全省各條戰線、為經濟社會發展默默奉獻、努力拼搏的每一位專家和學者。”11月24日,首屆“貴州杰出人才獎”入選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說:“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科技創新是我們最主要的愛國強省方式。”

“綠色農藥是解決傳統農藥問題的一把鑰匙,我們需要在新的生物技術引領、生物信息技術應用,以及多學科交叉跨界中協同推進。”深耕綠色農藥研發的宋寶安,常常用“把一件件平凡事做到細致、精致和極致”來要求自己和團隊,並堅持原始創新、自主創新,注重解決生產實踐中技術問題和產業化應用實際效果。

三十余年的科研工作中,宋寶安及其帶領的科研團隊克服重重困難,不斷提升貴州在農藥領域的話語權。作為全國農藥學科學術帶頭人和貴州大學農藥學科創建者,宋寶安主持了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30余項,構建起以草抑草、以虫治虫和免疫誘控茶樹病虫害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為貴州干淨茶、生態茶提供技術支撐保障。截至目前,作為第一獲獎人,宋寶安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次、三等獎一次。

小時候,聰明、勤奮、能吃苦的宋寶安一直都是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1967年初,年幼的宋寶安隨家人從深圳市寶安區來到銅仁市石阡縣。

1986年,研究生畢業后,宋寶安回到母校貴州大學,成為一名普通教師。“我確立了自己的目標,那就是要研究出管用成果,擁有屬於貴州的話語權,以貴州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做出中國人自己的安全農藥。”宋寶安說。

“貴州這麼落后,能研究出什麼東西?”回到貴州大學不久,在外省調研時,宋寶安感受到同行對貴州科技創新的疑慮。通過三十多年的不懈奮斗,宋寶安用多項科研成果做出了回答。

在貴州大學北校區,有一棟近萬平方米的實驗室大樓,這是貴州大學精細化工研究開發中心所在地。1995年,年僅32歲的宋寶安在學校黨委支持下組建該中心時,僅有9平方米的實驗室,1張辦公桌,外加一些簡單的玻璃儀器等家當,以及包括宋寶安在內的3名成員。這個中心自組建伊始,便被宋寶安稱之為“家”。

如今,貴州大學精細化工研究開發中心已擁有“農藥學”國家重點學科、綠色農藥與農業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植物保護”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農藥學”“植物調控化學與生物學”博士點等。先后為貴州在博士點、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國家級重點學科等多個方面實現了“零突破”,積聚、培養了一批批高層次科研人才。2015年,宋寶安被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更加注重應用技術,更加注重示范推廣,更加注重服務“三農”,宋寶安希望他的農藥學研究“頂天立地”。頂天,即在農藥學領域做到最前沿﹔立地,即成果能為老百姓解決難題。

2009年,大規模的病虫害威脅著銅仁石阡的苔茶產業。盡管當地已採取多種措施但效果不佳。大家一籌莫展之時,宋寶安帶領團隊在一個月時間裡,走遍了石阡的大小茶園。實地調研后,宋寶安開出了“藥方”:引入捕食螨、瓢虫和寄生蜂天敵,種植具有趨避或誘集活性的花草樹木等。不久之后,當地假眼小綠葉蟬等害虫得到有效控制。

圍著農民轉、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這些重塑茶園生態系統的集成配套防控技術措施,同樣也在湄潭縣、都勻市、鳳岡縣等地得到示范應用。除了貴州,宋寶安的腳步還遍布雲南、湖南、江西、福建等全國多省份。

經過至少兩千多次試驗、數百次田野樣品實驗,宋寶安在1994年成功研發出了高效低毒殺菌劑——甲基立枯磷,為國內綠色農藥研發做出重大貢獻。

宋寶安還創制出我國第一個仿生合成的環境友好新型抗植物病毒劑“毒氟磷”,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其激活植物免疫系統的作用機制﹔構建了適用於航空植保的配方體系和施藥設備,建立了高工效航空施藥新技術,超低容量制劑產品佔全國市場10%。

深耕科研與教育,宋寶安的學生中,已有多位成長為國家級人才。作為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希望貴大學子學會感恩,學會堅持,學會團結,增強志氣、骨氣、底氣,做頂天立地的科學研究,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負韶華、不負夢想。

宋寶安對自己的要求是:將個人科研和育人工作與學校“雙一流”建設、全省高質量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助力貴州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努力為貴州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科技支撐、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