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銅仁視窗>>旅游文化

非遺力量賦能鄉村振興

2021年11月05日08:43 | 來源:貴州日報
小字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清 陳景雄

“守著娃,繡著花,養活自己又養家。”鬆桃自治縣梵淨山苗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有限公司,靠著苗繡脫貧的女員工嘴邊挂著這麼一句順口溜。

這句順口溜背后,有一個關於非遺助力脫貧攻堅的溫暖故事。2008年,貴州鬆桃苗繡第七代傳承人石麗平創辦梵淨山苗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有限公司。10余年間,該公司利用苗繡累計帶動4000多戶貧困群眾就業,產品遠銷國外。

石麗平將苗繡從“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把貧困地區的文化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后,石麗平更有干勁了,“苗繡的繡、染、織產業鏈已實現健康有序發展,我們要運用苗繡,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大有作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施行后,越來越多專家學者呼吁:鄉村振興不是千篇一律的統一規范,而要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個性化、特色化發展。

如何找到這樣獨具特色的發展路徑?專家學者給出答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村振興的資源寶庫,是鄉村振興中個性化發展途徑的重要依據。

非遺的力量,貴州早有實例見証。

丹寨縣萬達小鎮,引入丹寨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余項省級非遺代表項目。目前,小鎮經營業態中,非遺商戶佔比超過70%,非遺滲透到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全要素中。開業4年來,小鎮內特色手工業商鋪銷售總額超3.05億元,帶動3742名原貧困人口年均增收約4000元。

用非遺助推鄉村振興,貴州有資源——

貴州有一座巨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金礦”。今年6月,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貴州苗族古瓢舞、赤水獨竹漂、凱裡酸湯魚制作技藝等19個項目入列。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人類非遺代表作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104項、省級非遺代表項目628項,省級以上非遺傳承人628名。

用非遺助推鄉村振興,貴州有基礎——

在脫貧攻堅中,貴州以傳統工藝為重點,依托各類非遺項目,支持在全省各貧困縣設立一批特色鮮明、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截至目前,貴州已建立起以“非遺小鎮”“非遺村落”“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為主要架構的非遺傳承和就業體系。

黔東南州,83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因非遺扶貧工作突出,被列入全省第一批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入選數量佔全省總數的48%。

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粟周榕告訴記者,自2018年以來,這些就業工坊的產值總和達到2.5億元,吸納就業人數達到1.8萬人,其中貧困人口7800余人。她認為,非遺產業的發展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了力量,更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產業基礎。

用非遺助推鄉村振興,貴州有人才——

赤水竹編產業發展一度被缺乏文化創意和包裝設計困住。赤水竹編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先后選派12名竹編手藝人赴上海美術學院、同濟大學等學習竹編產品創新設計研發。

學成回來的學員,分別組織開展“百名竹藝工匠興鄉計劃培訓班”“非遺助力脫貧竹編工藝培訓班”等培訓10余期,累計培訓學員近千人。

同時,依托上海美術學院在赤水竹編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挂牌駐赤竹藝研培教學基地,邀請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上海意圖工業設計公司、杭州膳家等文創設計師多次赴赤水幫助竹編非遺產品設計研發、培訓指導,為赤水竹編產業的長足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技術支持。

黔東南州委、州政府在非遺人才培養方面做得更深入細致。據悉,全州現有非遺進校園示范學校323所,其中省級52所、州級71所、縣級200所,形成了以凱裡學院、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校為龍頭,縣級職業技術學校為骨干,323所示范項目學校為帶動的非遺教育層次。通過示范學校的帶動,全州有1000余所學校常態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其宗旨是利用當地的有效資源發展經濟,讓農村居民生活更加富裕。有資源、有基礎、有人才支撐的貴州非遺,定能為鄉村振興賦能。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