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文教

歷史大事件背后的崇高與偉大

2021年10月25日09:06 | 來源:貴陽日報
小字號

今年的十月,熱點頻出。先是“國慶檔”史詩級戰爭電影《長津湖》用176分鐘的精彩,還原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長津湖戰役,《長津湖》上映22天票房突破50億元,振奮的不僅僅是電影市場,更是人心﹔隨后是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辛亥巨變”是從帝制到共和的“五千年之大變”,武昌首義的那“第一槍”,推動了中國歷史上一次根本性的大轉折﹔再就是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開獎,這些“改變世界的人”自然也成為圍觀的對象。這些寫入歷史的大事件背后,都蘊含著一種崇高與偉大。

長津湖是與鴨綠江聯系在一起的。70多年前的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危及中國國家安全。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下,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在一場場戰役中殊死戰斗,讓驕橫的美國和“強大”了幾個世紀的西方世界,重新認識剛從廢墟中走出的新中國,以及那裝備落后卻勇敢異常的中國軍隊。長津湖戰役就是其中的代表。這場戰役發生在朝鮮半島東北部的蓋馬高原,是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中為遏制美軍“鉗形攻勢”在東線打的一次極其艱苦的戰役,由此產生了“冰雕連”等英雄群體。戰爭之慘烈,志願軍之“可愛”,在電影《長津湖》中已有充分體現。事實上,國人對抗美援朝中的經典戰役和英雄人物並不陌生,正如《文藝報》刊發的《抗美援朝文學:民族精神的時代表征》一文所述,在戰爭期間和之后的許多年,抗美援朝文學作品大量散見於各種報刊,其數量之大、分布之廣,可謂浩如煙海。事實上,抗美援朝文學是新中國文學的磅礡開篇之一。對於這場發生在東北亞半島上戰爭的文學寫作,牽動了一個民族的眼光和神經。文章寫道,“它既孕育在新中國文學的母體之內,又與新中國文學同步共生,對新中國文學產生過廣泛的影響,它的愛國主義精神、英雄主義激情,激勵著剛剛站立起來的中國人民,奏響了捍衛新中國的文化動員進行曲……在相當深刻的程度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思想和情感,至今人們還非常感懷它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在《長津湖》影片結尾處,打出如下字幕: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19.7萬多名英雄兒女犧牲在戰場……也許,真實再現這場慘烈的戰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銘記歷史、不忘初心才是最好的紀念。

同樣,距今110年前的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是此前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戰役,是“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一個裡程碑。正如歷史學家金沖及教授的文章所言,“它充分顯示出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智慧、有骨氣、蘊藏著巨大潛力的民族,決不會甘心屈服於外來的壓力。當許多人認定這個古老的民族已經瀕臨滅亡的時候,它卻出人意料地掀起了一場巨大的革命風暴,為民族的重新振興開拓了道路。”

拋頭顱、洒熱血的“救亡圖存”改變了歷史進程,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讓人們看到有一些人在改變世界。100多年的歷史,無與倫比的影響力,讓諾貝爾獎早已突破國界,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節日。《三聯生活周刊》寫得好:“無論你是否關注科學、文學、經濟學或是世界和平運動,起碼在每年10月初短短的一周時間裡,你總會聽到一連串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和名詞。這些人和他們的成就會吸引你的注意力,甚至可能會給你以激勵或是啟發,讓你找到生活的方向。這正是這個持續了100多年的獎項最獨特的魅力和意義。它永遠不會過時,因為在其中蘊含了每一個人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鄭文豐)

(責編:潘佳倩(實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