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社會民生

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實走心、見行見效——

花溪區把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2021年10月21日08:43 | 來源:貴州日報
小字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朱迪

“不用跑多個部門,一個窗口就可以遞交申請,很方便。”“以前要差不多半個月,現在隻需要兩天,節省了很多時間。”在花溪區政務服務中心,提到大廳新推出的不動產登記“一次通辦”服務,辦事群眾贊不絕口。

不動產登記服務相關事項涉及單位多、審批手續雜,一直是群眾辦事的痛點。花溪區在全省率先推出不動產登記服務事項“跑一次辦所有”創新改革,將不動產交易登記、水電氣網過戶及報裝等8類事項整合,設置綜合窗口、實行並聯審批,實現了不動產登記業務“一次辦理”。

“為最大限度精簡審批流程,我們與各進駐單位多次協商,制定了統一‘聯辦服務’辦事指引、一次性告知清單以及一張服務申請表單,對全流程事項進行梳理、歸總。”花溪區政務服務中心副主任白榮智介紹,這意味著原本涉及多部門的事項辦理,辦事群眾隻需在一個窗口提交一次資料便可完成。

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次申請,流程及資料的精簡大大壓縮了群眾辦理時間。“整個不動產登記所有關聯業務由平均跑6趟耗時10余天,縮短為跑1次最多2天辦結。”白榮智說。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花溪區認真對標貴陽貴安“我為群眾辦實事”市級層面38項任務清單,擬定“我為群眾辦實事”區級層面50條項目清單,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精准發力、綜合施策,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實走心、見行見效。

作為花溪區唯一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南溪苑社區安置了來自花溪區高坡、黔陶、麥坪等7個鄉鎮的290戶1060名搬遷群眾。農民變市民過上了新生活,就業問題卻成為搬遷群眾的“心結”。

為幫助搬遷群眾掌握就業新技能,南溪苑借助各方資源創建“梅子留香益創空間”、自強藤藝工廠等多個創業就業平台,集中組織有需求的勞動力參加技能培訓,通過推薦就業、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等多種方式,為群眾搭建起就業“致富橋”。其中,在今年10月正式開業的扶“志”商店便是亮點之一。

走進這間10多平方米的社區小店,獨具花溪特色的系列農產品、手工制品整齊擺放,店內人員為每一類商品制作了便簽卡,上面商品價格、材質、產地等信息一目了然,布局及服務絲毫不輸專業店鋪。

“我們商店的貨源主要來自各鄉鎮和南溪苑居民手工制作,店員也優先考慮聘用本社區群眾,就是希望能夠激發社區部分群眾就業創業動力。”南溪苑社區黨支部書記程華強說,不僅如此,該商店正常經營獲取的利潤也同步用於社區的建設及管理,做到進貨與售賣兩頭惠及群眾。

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南溪苑推出的系列幫扶舉措成效明顯,目前已基本實現具有勞動能力的440余名居民就業全覆蓋,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真正做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事事有著落,件件暖民心。花溪區將“察民情訪民意”專題調研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先手棋,提前制定“察民情訪民意”清單,由縣級領導領題,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和“強省會”行動開展專題調研,由全區各級黨組織開展“察民情訪民意”專題調研,梳理民生實事清單、出台惠民政策舉措,持續推出系列利民便民實招硬招新招,力爭將為民服務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前不久,一場以“舊城改造收集民情民意”為主題的城市夜話“壩壩會”在花溪區陽光街道學士社區召開。

“壩壩會”由學士社區居委會黨支部書記胡蓉主持,陽光街道的駐項目現場協調負責人、項目設計單位工程師以及施工單位代表等匯聚一堂,向現場群眾解釋老舊小區改造的規劃設計、施工進度以及面臨的困難。

居委會工作人員也通過“壩壩會”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建議,進一步完善社情民意小區服務台賬,做好社區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協調及服務保障,保障了項目高效順利推進。

看著如今每日一變的社區新貌,學士社區居民段德敏笑容滿面,“出行方便了,下水道也不堵了,改造的都是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這才是真正把實事辦到了群眾心坎上。”

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新型城鎮化暨“三改”建設同部署、同落實,該街道還通過上門入戶、微信溝通等方式了解群眾實際需求,切實做到改造前“問需於民”、改造中“問計於民”,形成居民需求清單逐一推進改造,讓老舊小區改造真正成為群眾滿意的“民心工程”。

目前,花溪區已組織各級各部門開展走訪調研2114次,梳理區級層面任務清單及縣級領導“我為群眾辦實事”清單412條,全區各級各部門累計為民辦理民生實事1623件。

(責編:李永馨(實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