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川婁山關村:婁山黃燜雞的品牌之路

昌會剛夫婦開的婁山第一庄。
從高鐵站把我接到店裡的途中,昌會剛一邊開車一邊不時地瞥一眼窗外。他的妻子肖友群坐在副駕駛,也不住地看向窗外,像是在尋找什麼。兩口子笑呵呵的,但不說話的時候,臉上似乎總閃過一絲憂慮。
“一輛大巴都沒有,你看這游客接待中心的停車場,空空蕩蕩的……”昌會剛嘆了口氣。這本該是旅游旺季的日子,婁山關景區卻失卻了往日的鼎沸人聲,這讓他的心情跌入谷底。“本來今天有兩個從上海來的團,都已經在高鐵上了,結果又打電話來取消。”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各地突然加重,貴州各大景區嚴陣以待,不少旅行團也不得不終止行程。
這是我和昌會剛、肖友群兩夫妻第一次見面,聊天卻毫無束縛,像認識了很久的老朋友一樣。
車在一排飯庄前停下。每家店的主打菜都一樣:黃燜雞、冷水魚。
“黃燜雞現在已經是婁山關的招牌了,每家店都會做,每個來這裡的游客也都會嘗一嘗。”說起黃燜雞這道菜,昌會剛毫不掩飾自己內心的驕傲,“說起來,這婁山關的黃燜雞,還是我們最先開始做的!”
20世紀90年代,210國道在川黔交通要道上的婁山關蜿蜒盤旋,勾勒出險峻而壯麗的風景線,也為住在國道旁的婁山關村民們打開財富大門。昌會剛那時不過20來歲,和青梅竹馬的肖友群剛剛成家,小兩口自然也跟上了這股風潮,在路邊開了一間小飯館。
公路旁的飯館裡,菜式大同小異。昌會剛覺得有些單調且無聊,打開冰箱,冷藏室裡儲藏的材料無非就是五花肉、豬肝等農家極為常見的食材,他想搞點新花樣。
那時,婁山關村村民們飼養的三黃雞,數量多到驚人,以至於村民們對其放任自流,讓雞自己去山林間找食。婁山關村的人們對這些三黃雞幾乎到了熟視無睹的地步,而昌會剛卻來了靈感,他想用黃燜雞做一道美食。
昌會剛家的飯館,妻子肖友群是大廚。她嘗試著用婁山關當地產的大醬,以及綏陽縣、遵義蝦子鎮等地產的辣椒為佐料,制作出一道口味獨特的雞肉火鍋。新菜推出,油色紅亮、鮮辣可口,新穎的滋味在不少饕客的味蕾上留下記憶,停在昌會剛家門口的車漸漸多了起來。
生意剛做了一年,肖友群懷孕了,餐館不得不停止經營,直到一年后才再度開張,取名為“婁山第一庄”。食客越來越多,每次有人點這道招牌炒雞,昌會剛和肖友群總會圍在客人身邊聽取建議,下一次炒制時又進行改良。經歷反復試驗,這道招牌菜的制作配方終於定型。不過,對昌會剛而言,似乎還缺點什麼。
“這道菜得有一個名字。”昌會剛和妻子商量。他們想起離此地不遠的重慶,當地有道著名的菜式叫“紅燜雞”,制作方法與他們家的招牌菜相似。“我們用的三黃雞,毛黃、油黃、雞腳黃,用來炒雞的大醬也是黃色,不然就叫‘黃燜雞’?”昌會剛提議。
1994年,婁山黃燜雞在黔北的山間叫響了名號,昌會剛一家的日子也從此一鳴驚人。
自從昌會剛家的黃燜雞火了之后,每逢村裡辦紅白喜事,人們便都找上廚藝高超的肖友群。肖友群從不推辭,而每次起鍋炒雞時,她的身邊總會圍滿人,不少人默默記下了這“致富秘方”。肖友群當然知道,所以每次做流水席時都會換一種炒法,真正的秘方則從不外露。
即使人們都學會了肖友群的黃燜雞,並紛紛打出了同樣的招牌,但昌會剛家的店鋪依然紅火。當然,除了“偷師學藝”的人,也有真心實意登門拜師的。
2003年,一位重慶南川人路過婁山關,在昌會剛家吃了一頓飯。飯后,這位年輕人對昌會剛說:“2.5萬元,我在這裡住一個星期,你把我教會,如何?”年輕人和昌會剛年齡差不多大,也是一名廚師,在南川開了一間飯館。
昌會剛欣然同意。協議達成后,這名年輕人便成了昌會剛和肖友群的“小尾巴”,兩夫妻走到哪兒,他就跟到哪兒。從殺雞,到選料,再到炒辣醬……一周過后,年輕人提出掌勺:“你們在旁邊看著,哪裡不對給我指出來。一會兒客人吃了之后,我去問問評價,客人說可以了,我就回家。”反復多次,終於學成。他帶上一些綏陽、蝦子辣椒,以及婁山關的大醬,回到老家開了“婁山第一庄”南川分店。
8年一晃而過,210國道改建,不少住在山上的村民遷到離國道更近的地方。婁山關的旅游業迎來了爆發,昌會剛等村民的飯館也更上了一個台階。幾年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席卷婁山關,整個村子煥然一新,開農家樂的人也大受裨益。
生意越來越好,作為主廚的肖友群每天忙得腳不沾地,最紅火時,一天能賣出50隻雞。到了夜晚,洶涌的人潮散去,打掃干淨的飯館內恢復寧靜。擦干一頭汗水的肖友群坐在燈下,伸出雙手,10個手指腫得像胡蘿卜一樣粗。這是一整天揮動鐵鍋和鐵鏟留下的烙印。每每見到妻子這紅腫的雙手,昌會剛總是心疼得不行,連忙打來一盆涼水,輕輕幫對方按摩……
到了2014年,已經收獲了大量財富的昌會剛,再次擴大經營,拓寬了店面,不僅開放餐館,還辦起了民宿,店外開辟了面積頗大的停車場,徹底融入到婁山關的鄉村旅游中。但在2016年后,婁山關景區做出整體規劃建設,昌會剛的飯館被迫暫停營業,直到2019年才再度回歸,開在了景區中。新“婁山第一庄”正式開業后,很多客人又聞訊而來。
結束聊天時,已是飯點。雖說婁山關景區因為疫情謝絕了大部分游客,但十幾位操著重慶口音的老人依然踏入了昌會剛家的飯館。他們是婁山關的常客,也是昌會剛的老朋友。他們在婁山關買了房子,每逢重慶氣溫升高,便前來避暑。
在等菜上桌的間隙,一位重慶老人毫不見外地坐到昌會剛身邊攀談起來,言語間透露出他對婁山關的了解和喜愛。昌會剛在這位老友面前流露出親切的笑容,順手給對方倒上一杯熱茶。不一會兒,肖友群從廚房探出頭來,像招呼家裡親戚一般,沖著老人喊了一聲:“開飯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