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地方聯播

守護那個叫家鄉的地方

2021年09月10日08:57 | 來源:貴州日報
小字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彭芳蓉

黔西市化屋村:從離鄉到返鄉

司機又一次在凸起的減速帶前踩下剎車,前面是連續急彎,我們隻能以龜速“爬”過減速帶。一位老農從車邊走過,他身邊的黃牛挺著渾圓的肚子,心滿意足地用尾巴把我們甩在身后。如果從天空俯瞰,我猜這條蜿蜒至烏江畔的柏油路一定是一個“U”形連著一個“U”形。

最后一個“U”形的盡頭便是化屋村。這裡熱鬧非凡,據說江邊民宿的價格破千,還常常滿客,農家樂的生意更是忙不過來。但在楊香連眼裡,這離他的理想狀態還差得遠:“還是留不住人,好多人覺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想出去闖一闖。”他想留住村裡的年輕人,而他也曾是流連外面世界的年輕人。

在2017年被選為村主任助理之前,楊香連曾是村干部們的一個“難題”。他在6歲之前一直生活在水城縣城,回到老家后極不適應,甚至用了近3年才慢慢熟練地用苗語和當地村民溝通。不知幼小的楊香連做過多少次心理建設才說服自己接受這個貧窮的老家,待到他逐漸茁壯能分擔家務時,便也心甘情願地背著水桶去江邊取水,背著烘臭的糞便去田裡澆灌。回想起來,童年最開心的事,大概隻有跟著大人乘船渡過烏江,再坐上三輪車一路顛簸到大關鎮去趕集,一碗涼粉就能讓自己開心一整天,稍貴些的米粉隻能看著眼饞。

2004年,從新仁鄉到化屋村之間終於畫出了一條彎彎扭扭的“長蛇”。這條土黃色的“長蛇”,讓化屋村的人不用再靠船去往集市。當山頂上出現一台大卡車時,第一次見到大卡車的小孩們涌向山坡,讀初中的楊香連竟也被這興奮的情緒感染。2年后,“長蛇”從土黃色慢慢變成白色,堅硬的水泥壓住了飛揚的塵土,把這座江邊的小村庄打扮得漂亮了些。而此時,初中剛畢業的楊香連也從這條“長蛇”的背上踏往他憧憬已久的世界,跟著一名福建商人進入了位於北京的家具生產廠。

坐公交車從團結湖到天安門大約要花一個小時,車費6元。每到休息日,楊香連便常常花6元錢從廠房宿舍出發,去首都的最中心逛上一圈,或是在附近免費開放的公園裡游玩一陣。這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花極少的錢便能沉浸在處處新鮮的景色中,他感覺自己怎麼看也看不夠。

在北京,他學會了給家具噴漆。這是一門報酬不錯的技術活,要做到均勻而快速,大概隻有手腳靈活的人才能更快掌握。楊香連還不到20歲,每個月就已能拿到五六千元的工資,這在當時的外出打工人群中算是佼佼者。在北京干了3年,他又跟著這位福建商人轉戰上海、遼寧、青島。公司業務做大,噴漆設備更新,他的工資也跟著節節攀升,最多時高達1萬多元。

7年噴漆師生涯最終在青島畫上句號,他轉而去了廣東的電子廠,每月工資3000多元。這是個令人費解的決定,但他有一個不容置疑的理由:“愛情”。但日子很快變得枯燥起來,每天坐在車間流水線上,到飯點跟著人潮涌向食堂,夜幕低垂時回到宿舍躺下,日日如此,楊香連感覺自己像個機器人。“日子不能這麼過。”

在廣東干了3年,楊香連帶著積蓄和妻兒回到化屋村。家裡的兩層小樓裡,擠滿了父母、兄弟及其妻兒,現在再加上自己一家,那更是住不下。楊香連需要一棟新房子。

誰知,房子還沒修好,就招來一群村干部緊急喊停。理由是:他選的地方在紅線范圍內。楊香連可不樂意了,要修的時候也沒人跟他說過什麼“紅線”,為什麼非得盯著他不放?“這些村干部做事情不實在。”楊香連得出這麼一個結論。

不過,當時的村支書讓他感受了一把真正的“實在”。從他不同意拆除房屋的那天起,村支書就成了他家“常客”。支書從不空著手來,笑呵呵地踏進門,也不客氣,叫家裡人把肉做了,把酒倒滿,推杯換盞幾巡之后便和他推心置腹。“嗯,這個支書是個實在人。”楊香連當然不是被那幾頓酒“收買”的,他是真從老支書的話裡聽出了道理。

“我看你也在外見識過,不如加入村干部的隊伍裡來,一起給化屋做點事。”老支書語氣誠懇,不僅讓楊香連打消了違規建房的念頭,還想吸納他成為村干部。

2018年,楊香連的妻子跟著親戚去浙江辦廠,而他則成了村主任助理。跟著村干部和扶貧干部入戶宣講,協調村民的大小事務,甚至每天早上開著垃圾車一家挨著一家地收垃圾,他都默默地干著。他眼裡的化屋村變了,村邊依然是那條望不見盡頭的烏江,山上依舊盤桓著那條灰白色的“長蛇”,但游客越來越多,民宿、農家樂也遍地開花,這裡早已不是當年的化屋村了。

楊香連也看到了令人擔憂的問題。太多年輕人離開,讓村裡空蕩蕩的。他開始游說:“在外面打工還要付房租、水電,供孩子讀書,物價高點的地方開銷更大,存不了多少錢。在老家,你在家做刺繡蠟染,又能照顧老人、小孩,還能掙錢,算下來和在外打工差不了多少!”道理雖如此,但似乎並不夠吸引人,人們對未知依舊懷著強烈的好奇和向往,楊香連也能感覺到,這些理由甚至不足以說服自己。

他向村委會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抓住旅游發展的勢頭,首先要解決基礎設施問題,尤其是商業用水問題,這樣農家樂和民宿才能更好生存。他講出了這個想法,很快贏得認可,村支兩委向相關部門提交報告,商業用水這一難題逐漸有了眉目。

楊香連打心底裡高興,他感覺日子越來越明朗,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2020年,兩個孩子已經長大讀書,那棟兩層小屋也顯得更加擁擠,他又冒出了建房的念頭。慎重地選好一塊不違背規定的地塊,他開始動工修房子。然而,在第一層剛剛完工,准備建第二層時,村裡突然接到嚴格控制農村建房審批的文件。這一次,楊香連沒有再申辯什麼。有人出主意:“其實你那一層也夠你們住,裝修一下搬進去也沒事。”楊香連搖搖頭:“村干部都帶這個頭,還像什麼樣子。”

(責編:李永馨(實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