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文教

400名青年服務貴安基層

西部計劃志願者赴一場青春之約

2021年08月31日08:20 | 來源:貴州日報
小字號

在貴安新區,一批又一批青年爭相奔赴鄉村一線,在基層治理、脫貧攻堅、民生服務等各個領域發光發熱,為新區開發建設、群眾的幸福生活貢獻力量。

數據顯示,自貴安新區成立以來,有近400名西部計劃志願者到貴安新區基層開展志願服務,與貴安新區共成長,用實際行動踐行青春誓言。

今年來,通過西部計劃項目層層選拔、優中選優來到新區基層志願服務的畢業生共有60名。

為了幫助大家盡快融入工作,新區團工委組織志願者參加了涉及西部計劃志願者政策和服務理念、公文寫作及公務禮等各個方面的系統培訓,提前採購備齊“防疫暖心包”發放,鼓勵大家在工作一線安心奮斗。

付鐘靈楊:不斷學習跟上新區發展速度

自湖潮鄉各村(社區)黨代表換屆工作啟動以來,每周一次的入村走訪成為黨政辦工作人員付鐘靈楊的日常。

來的次數多了,村民們對這位說話輕聲細語,卻對答如流的年輕人印象深刻,看見她就拉著說兩句心裡話。

“其實來之前我很忐忑,生怕村民們有疑問時回答不上來鬧笑話。”為贏得村民信任,付鐘靈楊白天開展走訪,晚上抱著相關政策文件和村情介紹反復學習,成為深受村民肯定的“問答小百科”。

付鐘靈楊是2020年9月通過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來到湖潮鄉的一名西部志願者。為何在畢業時選擇扎根新區基層?她的回答出人意料,“我曾經是貴安新區發展的見証者、親歷者,如今更想成為參與者。”

付鐘靈楊在花溪大學城學習生活的4年,也是貴安開發建設大跨步前進的幾年。眼看著大學城區域從建筑零落到高樓林立,無數省內外科技企業爭相入駐周邊產業園,讓年輕的她對國家級新區的發展速度有了全新的認知。

“記憶猶新的是大一剛入校時,學校周邊隻有一條公交線路,出行非常不便。”付鐘靈楊說,現在新區各路公交四通八達,高鐵站及市域快鐵加快建設,變化太大。付鐘靈楊在畢業時毫不猶豫留下來並選擇了鄉鎮。不管是入村走訪、疫情防控還是活動籌備,她都主動參與,不斷學習提升,從剛出校園的職場“新生”迅速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基層工作者。

“湖潮鄉”是新區規劃的中心城區,能實際參與各項工作,對我個人來說是非常難得的鍛煉機會。”付鐘靈楊說,貴安新區的發展日新月異,需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綜合能力,才能更好地跟上它的發展步伐。

馬朝衛:感同身受聽民聲解民憂

“您好,請問最近還有沒有繼續在崗位上就業,有什麼需要幫助嗎?”“你們了解這些有什麼意思,能真的幫我找到工作嗎?”啪的一聲,電話那頭怒氣沖沖地挂斷了電話。

來到貴安新區馬場鎮人社中心工作近兩年,馬朝衛已經記不清吃過多少次這樣的“閉門羹”。他笑著重新拿起電話,“挂斷了就再打,耐心解釋才能讓群眾真正了解我們的工作。”

笑容內斂腼腆、說話不急不緩,這是27歲的馬朝衛給人的第一印象。剛來到馬場鎮從事志願工作不久,他就被分配到服務群眾最前沿的鎮人社中心,負責幫助農民工解決就業問題。

組織企業開展集中招聘,深入一線宣傳就業政策,幫助群眾申請補貼,結合跟蹤走訪情況為每一位困難群眾建立就業台賬……盡管工作繁重復雜,甚至時常遭到群眾的不理解,他卻從未懈怠。

馬朝衛來自威寧自治縣一個農村家庭,這讓他對農村群眾的就業問題感同身受。

省級重大項目恆力(貴陽)產業園用工招聘是馬場鎮人社中心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一開始,總有群眾到鎮人社中心反映遇到的問題:年輕人基本外出打工了,本地真正有就業需求的群眾達不到企業的招工年齡要求。

了解情況后,馬朝衛和同事第一時間與恆力集團溝通,綜合考慮當地實際與車間用工需求,企業適當放寬了招工年齡,企業“招工難”和群眾“就業難”的矛盾問題得以緩解。

群眾需求在哪裡,貼心服務到哪裡。不光等著群眾上門反映問題,馬朝衛還時常與同事一起走村入戶開展走訪,在工作中主動發現問題、熱情耐心解釋,及時高效地向群眾宣傳相關就業政策。

吳謀釗:在田野鄉間追逐夢想

與許多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一樣,貴州大學明德學院通信工程專業應屆畢業的吳謀釗有夢想、有沖勁,但他的夢想不在繁華熱鬧的現代都市,而在青山綠水的田野鄉間。

“這裡沒有城市的繁華熱鬧,但卻處處洋溢著朴實與感動,讓我感到很踏實。”8月24日,記者在貴安新區馬場鎮辦公室見到吳謀釗時,他正端坐在電腦前整理文件。

作為大家口裡“閑不住”的人,吳謀釗在大學時積極應聘班團干部,寒暑假也堅持去不同的企業學習鍛煉,豐富的經歷讓他對未來有著明晰的規劃。

吳謀釗大學所學的是屬於就業熱門的通信工程專業,畢業后曾有去專業對口公司工作的機會。當面臨企業白領與西部基層志願者完全不同的成長之路時,吳謀釗選擇了后者。

吳謀釗有自己的理解,“基層工作需要直接聯系群眾,跟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更多時候磨煉的是我們的工作意志與思維方式。”

吳謀釗被分配到馬場鎮黨群辦,除了自己負責的板塊,還根據需要隨時機動頂上其他工作。為了讓自己盡快適應節奏,半個多月的時間裡每天都跟(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朱迪)

(責編:潘佳倩(實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