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州娘娘山景區“三變”改革推動旅游融合發展
“種”出好前景 “游”出好生活

七月盛夏,當記者走進位於盤州市普古鄉的娘娘山景區時,仿若置身於天然“空調房”中,感覺涼爽舒適。
黃健一家從昆明驅車來六盤水探親游玩。娘娘山景區裡連綿不絕的青山,順流而下的飛天瀑布,清新的空氣,洗去一家人舟車勞頓。
“還是老家涼快,岳父岳母都很喜歡夏天到娘娘山避暑。”黃健說。
黃健是普古鄉舍烹村人,年輕時到昆明發展事業。在昆明安家后,黃健回家鄉的時間也越來越少。“那時候,娘娘山還不是景區,環境也不好,回家一趟都是探親,匆匆忙忙就走了。”
“家家住的茅草房,出門就是豬糞塘,一年種糧半年飽,有女不嫁舍烹郎。”這句順口溜是昔日舍烹村的真實寫照。隨著“三變”改革啟動,娘娘山變了模樣,偏僻山鄉成為靚麗的景區,處於景區核心區的舍烹村也迎來巨大變化。
娘娘山景區成立盤州市普古鄉銀湖合作社,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業為平台、以黨建為引領、以“三變”改革為抓手,採取“園區+聯村黨委+農戶”的方式,將核心區村集體生態林、濕地等資源和農民的資金、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到園區發展產業,實現全域產業、全域生態、全域旅游,園區被評為省級重點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並獲得國家農業科技示范園、全國優選旅游景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等稱號。
娘娘山這個“山旮旯”,如今是省內外有名的旅游避暑勝地,也是遠近聞名的“致富山”。
還不到中午,舍烹村村民尹香的農家特產小店裡已坐得滿滿的。“來爬山的游客,都喜歡來我這裡吃兩碗炸烏洋芋。”
尹香和烏洋芋早早結緣,卻一直沒有在烏洋芋上掙到錢。“以前,我家曾種了30來畝烏洋芋,但村裡那時候交通困難,烏洋芋雖好卻運不出去,掙不到錢。”
迫於無奈的尹香和丈夫隻好放棄種植烏洋芋,去外地務工。娘娘山景區建成后,游客逐年增多,尹香和丈夫又回家開起了農家特產小店,烏洋芋成為小店的“網紅”美食。“好多游客在店裡嘗過后,都很喜歡,記下我的電話和微信,讓我郵寄過去。”尹香說,“小店生意好,每年能掙十來萬元。”
另一邊的科技示范園裡,陳德發正幫著游客稱西瓜。“你聽這敲起來的聲音那麼清脆,味道肯定不會差。”麻利地把西瓜裝好交給游客,陳德發又到葡萄大棚裡查看葡萄的長勢。
看著眼前晶瑩剔透的葡萄,陳德發滿臉掩飾不住的笑意,“今年進入盛果期了,收入還是可以的。”
陳德發是景區科技示范園的員工,每月工資3500元。“我把家裡的土地流轉給景區后,和老婆到景區上班。”
上班的同時,他還和朋友承包了葡萄大棚。“工資、葡萄大棚的收入和土地流轉費加在一起不算少,我很滿意。”
近年來,盤州市娘娘山聯村黨委以“三變”改革為抓手,以生態產業為支撐,大力發展山地特色農業產業、山地旅游產業,帶動景區核心區內8個村寨的群眾共同發展。景區計劃發展刺梨、藍莓、獼猴桃、特色經果林種植共10萬畝,現已完成種植2.18萬畝。此外,依托娘娘山景區的旅游資源,群眾創辦農家樂、民宿、特色農產品店,“種”出好前景,“游”出好生活。舍烹村人均純收入從2012年的不足4000元提高到2020年的14600元,其他7個村人均純收入也從2012年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2020年的9570元。(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冰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