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文教

王宗勛:

“錦屏文書”守護者

2021年07月23日09:09 | 來源:貴州日報
小字號

人物名片 王宗勛,錦屏縣檔案館館長、錦屏縣地方史志辦公室主任、錦屏文書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長期從事錦屏文書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主編有《清水江文書》(3輯33冊)、《錦屏文書》(第一輯10冊)﹔著有《清水江歷史文化探微》《尋找遺落的記憶:錦屏文書征集手記》《紅軍師長龍雲》等。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王宗勛致力於搜集、整理、保護和推介“錦屏文書”。

錦屏文書是指以黔東南州錦屏縣為中心的清水江流域,自明清至民國時期,苗、侗民眾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反映林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以及民間習俗、生態環保、區域經濟、民俗文化、社會變遷的歷史記錄。它是我國乃至世界保存較為完整、系統、集中的重要歷史文獻和珍貴民間檔案,是我國繼故宮博物院清代文獻和安徽“徽州文書”之后的第三大珍貴歷史文獻。

結緣錦屏文書

初夏,錦屏縣清水江兩岸,草木蔥翠,生機盎然。作為錦屏地標建筑,矗立在錦屏縣城清水江和小江交匯處的文書樓,在藍天白雲和綠水青山間,格外顯眼。

文書樓也叫錦屏文書特藏館,這裡珍藏著6萬余份珍貴的“錦屏文書”,最早的產生於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為這些文書忙碌了大半輩子,有苦有樂,還要繼續忙碌下去。”王宗勛語氣堅定。

王宗勛1963年出生於錦屏縣魁膽村一個侗族農民家庭。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在縣地方志和檔案部門工作。1995年,貴州省民族研究所專家和日本學者專程來到錦屏,考察文斗苗寨等民間保存的錦屏文書。參與此次接待工作的王宗勛,第一次聽說錦屏文書。“那時候還不叫‘錦屏文書’,而是叫‘錦屏林業契約’。”

日本學者為什麼不遠千裡跑到大山裡考察這些林業契約?是什麼吸引了他們?送走了日本學者,王宗勛感到民間保存的這些林業契約很有價值,便開始留意起來。

1997年的一天,已調任縣檔案局副局長兼檔案館館長的王宗勛,在一位退休干部家裡收集到了1200多份錦屏文書。通過仔細研究,他發現這些契約文書來自清朝乾隆至光緒時期,有的是買賣山林田土的合同協議,有的是賣木材款分配的記賬單,有的則是山林土地權屬糾紛的訴狀和調解文書。

“我看了一個下午,越看越覺得它們是遺落在大山深處的瑰寶,是散藏在農戶家中的史頁,是我們這個全國著名人工林區古近代林業經濟發展的原始記憶。”從此,王宗勛走上了搜集、整理、保護、研究和推介錦屏文書的征程。

傾心守護錦屏文書

2000年,錦屏文書保護工作掀開了新的一頁。這年秋天,中山大學副教授張應強到錦屏縣做田野調查,王宗勛積極向對方介紹了錦屏林業契約和清水江林業歷史文化。張應強對這些文書大感興趣,認為這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文獻,他建議,當務之急是先寫些文章向外界推介錦屏文書。

不久,王、張二人的文章《錦屏山林契約及其產生的社會背景》刊登在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詳細地介紹了錦屏林業契約的基本情況、基本內容,以及林業契約產生的社會背景等,把錦屏文書推介給學術界。

推介文章引發關注。2002年,牛津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專家組成考察團來到錦屏考察錦屏文書。

“做錦屏文書保護工作,最難的莫過於向群眾征集契約文書。”王宗勛介紹,“雖然文書放在百姓家裡有火災、虫咬、腐爛等風險,但多數老百姓還是不太願意放在縣檔案館保存。”在錦屏民間,錦屏文書並不是“沒用的廢紙”,如今在一些山林糾紛中,這些文書作為“歷史証據”依然發揮作用。這也是老百姓不情願把文書交出來的主要原因。

王宗勛前往文斗苗寨征集文書時,村民曾一度不願提交,沒想到后來一場火災,燒毀了大量珍貴的文書。這讓王宗勛意識到,文書征集工作已經刻不容緩。為起到帶頭作用,王宗勛把家中的300多份契約文書率先拿出來作為示范。

有一次,王宗勛得知河口鄉加池村一棟清代四合院裡保存有大量契約文書,掌管文書的長者性格執拗,從不將文書輕易示外人。打聽到這位長者對本地歷史頗感興趣,王宗勛每次到加池村都跟老人聊歷史。兩人成為了朋友,對方不但動員房族兄弟把1000多份契約文書交給了王宗勛,還動員其他村民也把文書提供給縣檔案館保管。

多年來,為征集錦屏文書,王宗勛走遍全縣15個鄉鎮192個行政村。如今,錦屏文書特藏館征集到了6萬余份錦屏文書,並完成了修復和數字化整理。

王宗勛還致力於錦屏文書的推介、整理出版和研究,先后聯絡和主導在錦屏召開四屆錦屏文書國際學術研討會。他是中山大學和凱裡學院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的重要成員,近年來,他與中山大學合作整理錦屏文書出版,先后出版錦屏文書四輯43卷。

讓錦屏文書“活起來”

“五六百年前,清水江兩岸群眾就開始了生態保護,真是了不起啊。”在剛完成升級改造不久、已經對外開放的錦屏文書特藏館,游客在展廳裡興致勃勃地參觀。一張張錦屏文書穿越了五六百年時光,如今依然字跡清晰,令人贊嘆不已。

錦屏文書蘊含契約精神、誠信文化與生態環保理念。2008年,在吉隆坡召開的第十六屆世界檔案大會上,錦屏文書被稱贊為“全球混農林文化遺產的活態記憶庫,在生態保護上樹立了一個世界性的典范。”2010年,“錦屏文書”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2019年3月1日起,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文書保護條例》正式施行,中國國家級檔案文獻遺產“錦屏文書”正式獲地方法規保護。

據介紹,在錦屏等黔東南州境內民間存藏的文書大約40萬份,目前全州各縣館藏的約有21.5萬份(件)。錦屏縣目前征集進館珍藏的錦屏文書有6.2萬余件。今年,為活用錦屏文書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王宗勛的主持下,特藏館升級打造成文化旅游景點,迎接來自國內外的游客。

近年來,王宗勛不遺余力地主導和推動以錦屏文書為資料基礎,將錦屏杉木傳統種植與管理系統申報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經過多年努力,2020年1月,錦屏傳統杉木種植與管理系統——“林糧間作”正式成為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如今,錦屏縣正在利用“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一金字招牌,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實現“百姓富、生態美”。

“在保護錦屏文書的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眼下,王宗勛正在策劃和准備錦屏文書進一步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工作。(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遠柏)

(責編:潘佳倩(實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