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6家農業企業、732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5763戶家庭農場和眾多種植養殖大戶——

“新農人”革新黔北鄉村

2021年04月22日10:11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其倫 孟錦群 通訊員 楊曉霞

在新蒲新區辣椒智慧產業園2號育苗車間,一株株小小的辣椒苗排列整齊,穴盤裡布滿淺淺的嫩綠,技術員韓峰來回查看長勢。

這個7萬平方米的現代化育苗工廠,隻需4個工作人員配合,就能育出可供1萬畝辣椒地的辣椒苗。“如果按傳統分散的育苗方式,至少需要1000個勞動力參與。”畢業於河北農業大學的韓峰供職於這家公司已有3年,憑著過硬的專業技術,回到家鄉當起職業化的“新農人”。

辣椒是遵義有名的農業主導產業,常年種植面積保持在200萬畝以上,從種到賣整個產業鏈上,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雲集辣椒城的職業經紀人、加工企業、貿易公司共同挑起辣椒產業的“大梁”,推動著“火紅產業”的興旺與繁榮。

放眼黔北,東部的茶葉、西部的竹子、北部的中藥材、中部的蔬菜,以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共同發力下,“隆起”一條條產業帶。茶葉產量位列全國產茶市(州)第一,辣椒種植規模居全國各大辣椒主產區第一,酒用高粱、中藥材、竹子面積全省第一。這些產業的發展成效描畫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黔北新圖景。

產業新景的背后蘊含著一股強勁的力量,催生了一大批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他們或以合作經營、或以集體經營或以企業經營的方式,扮演著產業發展中的新角色。

記者在匯川區團澤鎮和平村看到,春風陽光下的500畝壩區波光粼粼,這是一片近500畝的有機米種植基地。2018年,辭去國企工作的駱開東帶著40萬元資金回鄉,與三個大戶合股投資成立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把村裡分散的100余家農戶700多塊田整合治理,示范種植“稻+鴨”有機“洪江”米50畝,與村民合作種植有機米100余畝,還以返租倒包的方式讓村民賺了流轉費再賺務工費。去年合作社每斤有機大米賣到8元以上,今年每畝預計可實現利潤4000元以上,獲利比傳統農作物種植增加了近3倍。土地價值的提升讓村民多了幾分驚喜,依托品種和技術,土地確實可以帶來豐厚的回報。

一位基層干部告訴記者,當下農村空巢、空心、空業“三空”現象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新一代農民“去與留”“進與退”對於接續鄉村振興來說更顯重要。如今,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新農人”的回歸和參與讓大家對鄉村振興更有信心。

遵義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鄒家文認為,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進方向和必由之路。這些“新農人”集聚了現代農業需要的人才、物資、技術和資金等關鍵要素,在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現代農業建設人才、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湄潭、鳳岡的茶葉產區,流行著“到遵義當農民去”的說法,這也從側面折射出“新農人”挑起“大梁”給鄉村振興帶來希望。

一直以來,遵義市採取招商引資、項目支持、政策補貼、技術服務、院校合作、品牌打造等方式,加大對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近年來,遵義茶葉加工企業增加68家、產值增加30多億元,辣椒加工企業增加32家,生態畜禽加工企業增加57家、產值增加50余億元,新增的遵義市新雪域置業有限公司、遵義金土地綠色產品交易有限公司等農產品交易市場年綜合產值均超過30億元。

截至目前,遵義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累計達846家,工商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7328個,納入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達5763戶,分別是五年前的1.7倍、2.2倍、5倍。2020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857億多元,全省排名第一,“新農人”的力量逐步凸顯。

(責編:唐杰(實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