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大攜手鎮遠縣:因地制宜興產業 全力以赴謀振興(組圖)

2021年02月27日14:51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貴州民大黨委書記褚光榮帶隊調研“校農合作”基地
貴州民大黨委書記褚光榮帶隊調研“校農合作”基地

“民大與鎮遠共同建立的鄉村振興學院,進一步提升了鎮遠鞏固脫貧攻堅的質量和成效,加速了鎮遠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步伐。”說起貴州民族大學與鎮遠縣共建的鄉村振興學院,黔東南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鎮遠縣委書記劉建新如是說。

自該學院成立以來,貴州民族大學立足鎮遠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求,通過“現場教學+創業指導+實地觀摩”的形式,開展了產業培訓、技術服務、產銷對接、基層黨建等方面工作,培訓農業農村人才隊伍、推動農業農村產學研融合等系列行動,為該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強大的人才保障。

事實上,鄉村振興學院的建立只是民大幫扶鎮遠的其中一個案例。自2016年民大與鎮遠結成幫扶對子以來,民大充分發揮學校在干部培訓、人才培養、科技興農等綜合優勢,積極探索“新時代基層黨建+創新城鄉社區治理+鄉村振興”建設長效脫貧機制,為打贏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貢獻出民大智慧與力量。

聚焦“三鄉(鎮)十村” 因地制宜找致富“出路”

春節期間,走進青山環繞的鎮遠縣報京鄉報京村,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房屋映入眼帘。庭前院后,村民們在各自忙碌著,殺年豬、蒸禾糯、腌臘肉、趕刺繡……大家的活兒干得麻溜利索,屋裡門外也被收拾得干干淨淨。

“這幾年,報京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規劃、民族文化發展傳承、基層黨建等各方面都實現大踏步前進,不僅寨子更美了,大家的荷包也鼓起來,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夢想終於照進了現實。”說起報京近年來的變化,該鄉黨委書記何洪道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這份喜悅,離不開民大的支持與幫助。以報京村為例,2014年,該村一場大火致使全寨200余棟房屋造成不同程度損毀,上千村民無家可歸。為了讓村民平安度過“寒冬”,該縣迅速啟動重建工作。然而,隨著貴州脫貧攻堅戰打響,要讓村民與全國人民一起實現同步小康,除了重建房屋,進一步完善當地的基礎設施,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進行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引導村民轉變生活方式等都成了其中重要內容,僅鎮遠之力,實屬力不從心。

“多虧了民大的幫助,不僅安排干部到報京駐村,結合當地所需給村民提供了很多物資幫助,還和我們共同探討報京未來的發展路徑,為村寨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報京村支書邰光水說。

2016年以來,民大分別派出李昭勇和黃介武兩位骨干教師到報京村擔任第一書記。期間,兩位駐村書記結合報京村的現實發展現狀,深入展開調查研究,充分用好用活民大的幫扶政策和資金,幫助村民建房修路,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牽頭組織成立覆蓋全村農戶的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產業﹔積極推進鄉村旅游民宿樣板房建設,不斷擦亮報京侗寨文化旅游“名片”,目前村民們實現了“戶戶有穩定增收項目、人人有穩定增收渠道”,人均收入超過一萬元。

攻堅深度貧困“堡壘”,啃下最難啃的“骨頭”。報京村的改變只是民大幫扶鎮遠的一個縮影。4年多來,學校派出一批業務骨干,重點深入該縣最貧困的3個鄉(鎮)10個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因地制宜開展精准幫扶,帶領當地群眾改變村容村貌,建設美麗家鄉。

“隻有沉下身去調查研究,才能掌握基層實際情況,了解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想所急,幫助群眾找到脫貧致富的‘金鑰匙’,解決實際困難的好方法。”在報京鄉報友村駐村近3年的第一書記王勝坤說。在大家持續共同的努力下,鎮遠“三鄉(鎮)十村”迎來發展巨變,昔日的貧困村變成了百姓安居樂業的幸福村。

擴寬產銷渠道   保証群眾穩產增收

從2017年起,鎮遠的農特產品就增加了一條固定的銷售渠道——通過食堂採購、工會採買、舉辦展銷會等方式,銷到貴州民族大學。

“隻有解決了農產品的銷售問題,群眾才能真正安心發展產業。”這是民大攜手鎮遠以來最重要的原則和共識。為幫助當地群眾穩定脫貧致富奔小康,貴州民族大學利用校園穩定的消費市場,幫助當地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產業的同時,通過實施“校農結合”,多措並舉解決當地農產品的銷路問題。

報京鄉屯上村氣候濕潤、土質鬆散、土壤肥沃,當地群眾有種植馬鈴薯的習慣,但由於銷路不暢,一直無法規模化發展。2019年,貴州民族大學派駐報京鄉駐村工作隊邀請專家實地論証,決定幫助當地發展脫毒馬鈴薯產業,同步解決銷售問題,找到一條增收致富的路子。

“種植脫毒馬鈴薯,符合群眾的種植習慣,大家參與積極性很高。”駐村第一書記楊洋說,實行“訂單式”種植,群眾的“菜籃子”直通高校的“菜盤子” ,如今屯上村種植脫毒馬鈴薯200畝,覆蓋貧困戶145戶,戶均增收2000余元,脫毒馬鈴薯產業成為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源泉動力,大家的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除了屯上的馬鈴薯,遼家坳大米、石橋“林雞”、貴洒糯小米等產業也源源不斷走出大山。自2017年貴州全面啟動“校農結合”定向採購農產品工作以來,貴州民族大學以幫扶鎮遠縣為契機,將學校后勤市場與貧困縣、貧困戶精准對接,助推產業扶貧。三年來,貴州民族大學通過各類展銷會銷售農產品200余萬元, “校農結合”採購達1300余萬元,通過工會“一對一”採購貧困地區農產品70余萬元,以銷促產,以買代幫,助力貧困地區發展。

“‘校農結合’基地建設,就是要把學校2萬多名師生的生活需要與鎮遠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把村民的‘菜園子’向高校師生的‘菜籃子’轉化,加大產銷對接力度,解除貧困戶的后顧之憂,進而激發內生動力,逐步將后續產業推向規模化發展,向主導產業邁進,實現村級有集體經濟積累、戶戶有穩定增收項目。”貴州民族大學黨委書記褚光榮說。

充分發揮人才智力優勢 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

“駐村干部不僅要幫助當地脫貧,還要充分發揮高校的人才智力優勢,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脫貧人才隊伍。”這是民大駐村書記們在幫扶工作中達成的共識。

報京村年輕的支書邰光水就是黨員先鋒模范代表之一。在民大駐鎮遠縣工作隊的帶動下,一心謀劃村裡發展,為群眾排憂解難,帶頭安裝路燈,修建魚塘,整治環境,成了村民心中的好當家,還獲得了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稱號。

“我們村過去好多年不出一個大學生,這兩年考上的越來越多了。”報京鄉報京村村民高興的說道。去年7月,報京村有13名孩子考上了大學,為鼓勵孩子們,貴州民族大學駐鎮遠縣扶貧工作隊隊長、報京鄉報京村“第一書記”黃介武特意要求村“兩委”制作喜報張貼在村寨各處的宣傳牆上,“這既是對村裡學生的表揚和鼓勵,也是對民大幫扶的肯定。”黃介武壓抑不住內心的喜悅說道,民大在報京的教育扶貧有了成果和希望。

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為此,貴州民族大學充分發揮自身豐富的教育資源優勢,把黨建扶貧和教育扶貧結合起來,全力推進文化教育扶貧縱深發展。

缺政策,民大“專項助學”專為報京、金堡籍貴州民族大學學生減免學費, “弘毅獎學金”資助中小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缺培訓,民大利用寒暑假組織師生到幫忙點開展書法、美術、音樂等啟蒙教育﹔缺文藝,開展“三下鄉”文藝匯演,讓當地群眾充實精神文化享受﹔缺設施,民大各幫扶組捐贈桌椅、電腦、多媒體設備健身器材等教學設備給村級小學,捐贈26萬元修建的報京中心小學公共衛生廁所……

“把黨建融合在教育扶貧工作中,突出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作用,找准著力點,用情、用心、用力打好教育扶貧攻堅戰,讓扶貧更有溫度更有力度。”貴州民族大學校長王林說。(孫遠桃 潘小露 圖片由貴州民族大學宣傳部提供)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