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棵木材的“旅行” 到一根鵝毛的“飛翔”

2021年02月15日08:11  來源:貴州日報
 

我們的車沿著清水江旁的公路行走,窗外是一片煙波浩渺的水面。

“上世紀80年代前,放排的景象非常壯觀!”1月31日,在錦屏縣採訪路上,望著窗外的清水江,和我們同行的縣政協二級調研員龍立俊回憶起過去的景象。

他掏出手機,向我們展示了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放排的照片。這些照片中,既有一排排木材堆在清水江上的“大場景”,也有放排人在湍急的江中放排的“特寫”。

“真危險啊,多不容易!”我和同事一邊看,一邊感嘆。“交通不發達的年代,江浙木商採購的杉木就這樣扎成木排,順著清水江運往江浙,一般要3個月時間。天然林保護工程啟動后,這種景象就沒有了。”龍立俊說,錦屏作為傳統林業縣,森林覆蓋率達72.12%,過去是典型的“木頭財政”,各種林業稅收佔縣級財政收入的60%以上。

穿過沿江路,車已行駛到森林中的道路上。“這一片就是全國最大鄉村林場,叫春蕾林場。”龍立俊有些自豪。此刻,我們都沒有說話。我還在想象著從黔東南到江浙,排夫和杉木會經歷怎樣的危險和磨難。車上的氛圍頓時安靜下來。

“到了!”龍立俊提醒我們。眼前這片開闊的地帶就是錦屏經濟開發區。全球知名羽毛球品牌“亞獅龍”在錦屏的產業園是我們採訪其中一站。

從放排引起的思緒中走出來,走進羽毛球的生產基地,有一種輕盈暢快的感受。錦屏縣委副書記唐鋆赟介紹:2017年錦屏引入“亞獅龍”,每年約有360萬打、4320萬隻羽毛球“飛”出錦屏。

貴州亞獅龍公司生產經理胡兵也很自豪:“錦屏公司生產的羽毛球佔亞獅龍總產量的40%左右,在全球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小小羽毛球,看似簡單,實則復雜。“一隻羽毛球有16根羽毛,一隻成年鵝身上隻有14根羽毛可用作原材料。”胡兵說。

我們一邊走、一邊看:洗毛車間寬敞明亮,分級車間工人有序勞作、插球過程完全自動、風洞測球高度智能……而工人們也在工位上忙碌著。

38道工序就像38變。走完一段奇幻旅程,鵝毛才能變成羽毛球。胡兵告訴我們,該基地一天要消耗約11萬羽鵝的羽毛。

圍繞羽毛球補鏈、強鏈,唐鋆赟詳細介紹著:錦屏把鵝產業作為“一縣一業”推進,正在把上游養殖、中游屠宰加工、下游產業鏈延伸壯大。“目前已實現年養鵝200萬羽,年產值1.2億元,養殖規模位居全省第一。我們還引進了知名鵝加工企業,正著力推動羽毛球+跨界融合發展。”他娓娓道來,能讓人感受到一種強有力的干勁兒。

離開基地,我們與胡兵話別,他有些感慨。“誰會想到錦屏這樣一個林區縣會把羽毛球產業給做起來。”他說,這不可思議,片刻后,他補充道其實,也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入夜,錦屏縣城燈火璀璨,風雨橋下是湍急的清水江。誰能想到,幾十年前乃至更長一段時間,這片水域承載著無數木排和放排漢子。

如今,輕盈的鵝毛串聯起一個信心十足的產業,一個縣的發展仰仗著這片山水,產業興旺帶領全縣進入高質量發展的車道。

錦屏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陸紅感觸很深,“錦屏以前隻有傳統農業。蓬勃發展的鵝產業,不但把縣域經濟搞起來了,同時也提升了我們的知名度。”

此刻,風雨橋上的紅燈籠亮了,倒影在奔流的清水江中像燃燒的火焰。陸紅說:“新年新氣象,紅紅火火的事業更要風風火火地干。”(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許邵庭 盛道利)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