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豐:精准扶貧念好“山字經” 鄉村振興寫好“水文章”

2020年11月27日12:14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金山銀山。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地處雲貴高原向廣西低山丘陵過度地帶,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區域,世居於這一方水土的貞豐人民秉持綠色生態文明理念,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思路,靠山治山養山吃山,在精准扶貧工作中念好“山字經”、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寫好“水文章”,在中華民族擺脫貧困的歷史決戰中奏響慷概激昂的“貞豐樂章”。

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轄區面積1511平方千米,轄3鄉9鎮5街道,總人口42萬人,居住著漢、布依、苗、回等2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數的49%。

金山銀山。

歷年來,貞豐縣全縣干部群眾圍繞山水做文章,結合山地資源謀產業發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縣情實際,全力探索實踐,化瓶頸制約為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科學布局縣境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區域適宜產業,大力發展火龍果、百香果、芒果、花椒、板栗、李子、茶葉等生態扶貧農業產業,“綠水青山”促使生態變好、“金山銀山”助力脫貧攻堅,構筑了立體生態大山地農業格局,促進了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廣大農村群眾生產生活質量顯著提升。

2009年,貞豐縣在魯容鄉引種火龍果試種成功。一花引來百花香,沿北盤江低海拔區域魯容、百層、魯貢和沙坪等鄉鎮紛起發展,培育引入公司和專業合作社,發展熱帶精品水果產業,特別是在2014年后,火龍果產業加快發展。

金山銀山。

截至2020年,貞豐縣累計種植火龍果種植面積達10050畝,挂果面積近6000畝。白層鎮坡們村、興龍村規劃建成了5000畝高標准科技示范園,公司按照“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助脫貧”的工作思路,以台灣企業和貴州省農科院為技術支撐,引進種植純化度高、自花授粉、具有獨特保健功能的台灣火龍果品種。採取“科研+公司+基地+農戶”和標准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模式,重點打造萬畝火龍果省級農業觀光示范園區,形成北盤江萬畝火龍果種植帶。

在產品上,採用有機種植管理方法,創立了“黔龍果”品牌,進行了國際SGS瑞士認証和美國FDA認証。產品平均價格約20元/公斤,優質果品40元/公斤,價格高出外省和進口火龍果。

金山銀山。

2016年魯容鄉被列為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以來,該鄉始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撐和治貧之策,充分結合北盤江低熱河谷地帶低海拔、大溫差的特殊氣候資源優勢,做足“熱”字文章,確定“百香果脫貧,金芒果致富”的產業扶貧思路,大力發展百香果、芒果產業。

2017年引入公司進行股份合作,在魯容鄉裡秀村、孔明村分別建成2000畝、3000畝百香果、芒果科技示范園,帶動全鄉發展百香果1.37萬畝、芒果3.18萬畝,輻射帶動包括白層、魯貢、沙坪、連環等鄉鎮種植百香果2萬余畝,芒果3.54萬畝。2020年預計百香果產量約14000噸,實現產值約7000萬元,累計覆蓋帶動農戶3000余戶12000余人,其中貧困戶1300余戶5000余人。芒果有近3000畝進入試挂果階段,2020年預計產量約60余噸,產值60余萬元。

繡花功夫治生態

土地石漠化在學界被稱為“地球之癌”,貴州貞豐縣北盤江鎮頂壇片區有95%以上的土地是石旮旯,過去嚴重的石漠化讓其成為典型的跑水、跑土、跑肥“三跑”地。如今,當地因地制宜在石頭縫裡種花椒,有效遏制了石漠化發展態勢,滿山的花椒樹成了群眾脫貧的“致富樹”。

金山銀山。

花椒喜鈣耐旱,這在石頭山眾多、鈣質豐富的喀斯特地區特別適合。

1992年,貞豐縣決定以石漠化嚴重的頂壇片區為試點發展花椒產業。歷經多年的探索實踐和科學發展,頂壇片區產出的花椒品質好,口味獨特,加之花椒比較耐干旱,因此花椒種植規模得到快速發展,到1996年,頂壇片區種植花椒1.06萬畝,是當時黔西南州唯一的萬畝花椒基地,曾獲“中國優質花椒原產地”“中國花椒之鄉”“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等榮譽稱號,並成功打造了遠近聞名的“頂壇模式”。

金山銀山。

小小花椒不僅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還帶來了顯著的生態效益。據統計,貞豐縣全縣花椒種植面積已達8.1萬畝,2020年挂果面積4.5萬畝,產量達6000噸,產值約1.2億元。覆蓋農戶5742戶22980人,貧困戶1275戶6931人,戶均增收6300元。到2020年年底,全縣花椒種植面積將增加至10萬畝。

綠色思維育新機

從傳統種植玉米為主,到突破產業單一限制,發展立體生態農業,貞豐縣連環鄉砂仁、生姜、李子、板栗等特色種植業發展齊頭並進,實現了“山山有林,村村有產,季季豐收,戶戶小康”“連環模式”。截至目前,全鄉森林覆蓋率已高達72.5%,真正實現了生態美、百姓富的目標。

金山銀山。

這幾天,連環鄉板栗成熟採收上市,吸引了各地客商前來收購。 巧岩村孔繞組村民余正權家原先零星種植到現在規模種植,他家的板栗已經發展到20多畝,曾經不起眼的山旮旯變成了金土地,不僅取得很好的收益,還保護了生態環境。

貞豐縣連環鄉巧岩村板栗種植戶余正權說,“栽種板栗活不多,價格也不錯,栽樹多了自然成林還保水土環境,還有很好的經濟效益。”

圍繞“向喀斯特要生態、向荒山荒坡要效益”思路,貞豐縣立足縣情實際,在念好“山字經”上做文章。目前,貞豐縣李子種植面積達到23萬畝,挂果面積達10余萬畝,年產量突破7萬噸,銷售收入近4億元,李子產業已經成為群眾增收脫貧的支柱產業之一。

產業革命建奇功

農村產業革命是貴州脫貧攻堅“四場硬仗”主要內容之一,農村產業革命不隻著眼於鄉村經濟短期的拉動作用,更是鞏固脫貧促進鄉村振興強力推手。

金山銀山。

在貞豐,農村產業革命讓鄉村煥發新的生機。

貞豐自古有種茶的傳統,貞豐出產的坡柳娘娘茶曾一度成為清代貢茶。近年來,貞豐縣積極利用原有茶資源,投入財政幫扶資金2760萬元,打造茶葉基地5個、茶廠3個、小微創業園1個、交易市場1個。2019年,全縣新種植茶葉2.7萬畝,銷售超過1億元,帶動1302戶貧困戶脫貧致富,直接或間接解決就業1.2萬人以上。截至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79164畝,可採摘茶葉面39350畝。

金山銀山。

貞豐縣還建成了2萬畝糯稻、2萬畝丹參、4萬畝高粱、12萬畝蔬菜、2萬畝辣椒、1500萬棒食用菌等生態扶貧產業基地。以脫貧攻堅為核心,以農民增收為目標,貞豐縣立足山地高效特色農業,著力推進全縣十大農業產業擴大規模與提質增效。

截至目前,貞豐縣形成了“種、養、加、銷”為一體的生態產業發展新格局,形成了以糯食、蔬菜、烤煙、食用菌、生態畜牧業等為代表的短線產業,以花椒、李子、茶葉、砂仁、火龍果等為代表的長線產業。“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興起,培育發展了省、州級龍頭企業40戶,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253家,落實500畝以上7個壩區的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打造省級高效農業示范園區5個,建成各類農業產業基地168個,帶動80%的農戶進入產業鏈,100%的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形成鎮鎮有產業基地,村村有特色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的產業發展格局,實現了農業產業全覆蓋。

金山銀山。

2008年,“頂壇花椒”“連環砂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16年10月,貞豐縣還獲得“中國糯食之鄉”稱號,龍之谷火龍果已獲得歐盟有機產品認証。目前,全縣生態產業共50余萬畝,提升森林覆蓋率49.6%,實現特色農業總產值36億元以上,帶動城鄉居民人均增收元6300元以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凸顯。

讓綠色成為貞豐“底色”

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貞豐縣始終堅持在山水上做足產業文章,把荒坡荒山變成綠水青山,把綠水青山同步變成金山銀山,探索出一條符合貞豐發展的生態產業脫貧新路子。

文化自信。

在生態扶貧產業發展中,貞豐縣立足靠山吃山、依托自然生態資源,精准擇業、精細管理,大力發展生態種養殖等林下經濟,帶動貧困戶和周邊群眾增收。在生態產業發展中,創新了土地流轉租金、進園務工薪金、返包定產獎金、項目分紅股金的“四金”收入扶貧模式等,強化了企業與群眾之間的利益鏈接,模式皆可復制推廣。

貞豐縣生態扶貧產業的發展,向喀斯特要生態,向荒山荒要效益,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在生態效益上,做到了水土流失防治率達94%,土地石漠化治理率達92%,為全縣森林覆蓋率貢獻50個百分點,促進了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發展﹔在經濟效益上,50余萬畝生態扶貧產業,已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巍巍龍頭山,滾滾北盤江,山水是這裡的標簽、也是這裡的“名片”,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地處喀斯特腹地的貞豐縣,廣大干群靠山吃山,“絕地爭鋒”“逢山開路”,以隻爭朝夕、以時不待我的銳氣,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貞豐縣融媒體中心供稿供圖)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