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國風光到武陵佳境

2020年11月26日14:45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脫貧宣言》。黃樹定 攝
《脫貧宣言》。黃樹定 攝

川原,是北國風光﹔脊嶺,是南國佳境。

國慶節后的第五天,銅仁難得有了好天色。在那初晨柔光的照射下,位於佛頂山緩沖區的石阡縣坪山鄉大坪村格外顯眼,大山斜跨下的半山人家,屋檐上游繞的裊裊炊煙,隨著微風飄舞,立於山巔之間,駐望著北方原野……

在那一馬平川的沃土上,一架中型客機正向南方駛來,作為新華社派駐大坪村第一書記,李本源早早處理完單位事宜后,就坐上了飛往銅仁的客座。到石阡已有一年之久,從村民口中“北京來的干部”到“我們李書記”,李本源走過的不單是腳程,更是與群眾心靈的交融。

跨越1800多公裡,離地幾千米,飛機劃過大氣層,一頭扎進南域腹地,那裡有著屬於李本源的“戰場”,更有著他的兩位戰友:新華社駐石阡扶貧工作隊隊長、石阡縣委副書記鄧詩微,新華社扶貧工作隊隊員、石阡縣委辦副主任歐甸丘。

歲月飛逝,在即將走過的五個年頭裡,新華社在石阡扶貧工作隊已達三支,已累計向石阡直接投入和引入資金一億五千兩百萬元左右……

佛頂山麓,“三層小樓”的希望

從石阡縣城去往大坪村,上高速得繞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大地鄉,索性就開車走國道了。到了坪山鄉集鎮,越過的第二道“龍門”上寫著“佛頂山村”,提示著我們正式進入了佛頂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路旁警示牌寫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禁止建設養殖場”。

車子在山中泊油路盤旋而上半小時之久,我們到達了堯上仡佬族文化村,正當我感慨“你們村也太好了吧!”的時候,同行的大坪村民生監督員左艷笑嘻嘻的告訴我:這是人家隔壁村,我們村還沒到,要是在三年前,村委會你都不一定找得到呢。

雖然左艷這樣說,但我心裡想著大坪離堯上旅游點這麼近,應該也不會差很遠吧,想著想著,車子駛入到一條4米左右寬的水泥路上。

“喏,這就是到我們村的路了。”左艷有些感嘆,2014年她出嫁還是坐拖拉機到堯上的,到了2017年8月泥路終於硬化上了。

沿著這條山間路,行駛20余分鐘,終於到達了村委會,一座佇立在馬路邊的三層小樓,我們見到了大坪村支書胡登碧。在她的介紹下,我終於明白左艷說的“三年前村委會你都不一定找得到”的緣由!

十三年前,那時的大坪還歸屬佛頂山村管轄,2013年撤大村劃小村后,大坪村正式組建村委會,胡登碧當選為村支書。由於村委會大樓已修建在佛頂山村,其后就沒有了在大坪再建大樓的指標。

“走路要兩個小時,村民也懶得去村委會辦事。”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胡登碧有些無奈。為方便群眾辦事,年底大坪村委會在一個農戶家租了三間房,做為臨時辦公地。

辦公場地有了,胡登碧和其他村干部鬆了一口氣,想著轟轟烈烈的干一番大事業,沒曾想成天接待群眾,吵吵嚷嚷影響了這家農戶的日常生活,到了2014年初就拒絕出租房屋給村委會。

“為民不能辦事,為己不能立身,就挺受打擊的。”身為女兒身,可想當時的胡登碧壓力之大。而后,大坪村爭取石阡縣中醫院幫扶資金3萬元,修建村衛生室,連同村委會,一同搬進了僅有的三間小屋,這一住就是三年之久。

“狹小、擁擠、嘈雜……最大的問題還是人心散了。”有一個固定、寬敞的辦公場所,成了大坪村村干部和所有群眾心中的一個願望。

2017年秋季,那是新華社幫扶石阡的第二個年頭,石阡縣委組織部積極對接新華社,爭取新華社幫扶資金40萬元,總計投入86萬余元,為大坪村修建3層辦公樓,給了大坪村220戶865人一個穩定的“心”陣地。

大坪村村委會新建磚混結構樓房3層11間,建筑面積320平方米,含有辦公室、會議室、便民服務廳、圖書室、檔案室、衛生間及消防設施等。室內全部進行裝修並達到“八有”標准,即有辦公場所、有綜合活動室、有學習培訓設施、有上牆的規范工作制度、有永久的村務公開欄、有黨建宣傳欄板、有黨報黨刊和實用技術學習資料、有齊全規范的檔案材料。

“終於有一個‘家’了!”2018年7月1日,那是讓大坪村所有黨員干部都難忘的一天,他們在新的村委會會議室召開了黨員大會。

大坪村屬省級深度貧困村,為加大幫扶力度,2019年,繼上一任新華社派駐大坪村第一書記賓紹政調任后,又選派李本源到該村任第一書記。這個剛來聽不懂地方方言,隻能陪笑的80后青年,在當時被村民戲稱為“北京來的干部”。

李本源深知,為民謀實事,才能讓群眾認可。他借助新華社大平台優勢,充分用活人脈資源,通過爭項目、引企業、創品牌,先后為大坪村爭取新華社幫扶資金96萬元,興建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的茶葉加工廠一個,並引進實力雄厚的茶企到大坪村承包茶園,創造出大坪村獨特的“紫孔雀”品牌,提高了茶葉附加值,使茶葉年產值從兩年前的10萬元提升到現在的80萬元,人均增收兩千多元。同時,協調新華社總社扶貧資金161.8萬元,用於捐建生豬代養場廠房,為大坪村開啟了“飛地經濟”發展模式。

從走訪調研到傾情交流,從爭取項目到落地建設,從農產品加工到銷售,在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工程工作中,李本源已把大坪村當成“第二故鄉”,成了村民口中的“我們李書記”。

在這個三層小樓裡,李本源一住就是一年多。用他的話說,守住陣地,不但是組織的期望,更是大坪村群眾的希望!

龍川河畔,“一次邂逅”的曙光

10月14日,幾盒大灣村的“中秋酥脆棗”搭上了去往北方的物流車,相信要不了兩天,它就會出現在新華社總社大樓裡,瞻仰著北京的偉岸與繁華!

1800多公裡,一個小山村的棗子為何會出現在新華社辦公樓,淵源得從幾年前說起……

大灣村距石阡縣城10公裡,離中壩街道辦事處僅2公裡,越龍川河而過,是石阡有名的溫泉小鎮,“產業興、百姓富”應該是所有人心中的定理。

然而,優越的地理位置卻未能給大灣百姓帶來富足的生活,反因山高坡陡、基礎設施落后、無產業支撐等現實原因飽受貧困之苦,2014年貧困發生率高達40.71%,屬省級深度貧困村,成了當時村干部心中“燈下黑”的寨子。

要想啃下“貧困”這塊硬骨頭,發展產業讓群眾增收才是路子。

2017年,通過多次到周邊市縣考察,大灣村把市場前景好、不愁銷路的魔芋作為村裡的主導產業。

“魔芋喜陰,且喜愛含水量高、腐殖質豐富且排灌良好的土壤,而我們村平均海拔690米,日照時間長,降水量並不充沛。”大灣村黨支部書記莫若有些痛心,到了豐收時節,承載所有干部和群眾期望的200畝魔芋終是未能“開花結果”。

大灣需要產業,群眾需要脫貧。2017年底,大灣村駐村工作隊及時止損,放棄魔芋產業,牢牢把握產業“八要素”,轉而在產業選擇上大下功夫,結合低海拔、日照長、土壤干旱等實際情況,向石阡縣扶投公司借款80余萬元,因地制宜種植350畝中秋酥脆棗。

“債務要多久才能還完?基地的管護費和搭棚資金哪裡來?”棗樹下地了,產業有了,但巨額債務和棗樹后期生長難題卻壓在大灣村干部和群眾肩上。

誰無暴風驟雨時,守得雲開見月明……

2018年中旬,一次偶然的機會,時任中壩街道辦事處脫貧攻堅指揮長的鄧詩微來到大灣村,在聽取匯報時,得知了大灣的“產業難題”,隨即答應幫助大灣村緩解資金困境。

“債務還清了,頓時覺得壓力小了很多,干起事來再也不用束手束腳了。”2018年8月,那個讓莫若記憶猶新的日子,新華社投入第一批幫扶資金90萬元,讓大灣村還清了所有債務。

問題不除,幫扶不斷。次年,新華社再次投入第二批資金70萬元,蘇州市相城區投入東西部扶貧資金70萬元,總計140萬元用於大灣村棗子基地大棚搭建和底灌澆筑。

依托棗子產業,大灣村還養殖中華蜂180余群,套種時令蔬菜150余畝,群眾通過就近務工、土地流轉、參與分紅實現增收,形成“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產業發展格局。截至目前,累計發放群眾務工工資200余萬元,分紅9.8萬余元,平均每戶每年增收3000元。

在其后的兩年時間裡,新華社主要領導多次到大灣村走訪調研,資助貧困學生,為村委會解決辦公用品,並幫助銷售其它農特產品。

如今,從山頂一直延伸到山腳的白色大棚,大灣村棗子基地棚內一棵棵棗樹挂滿了棗子,今年8月迎來了全面初挂果。

“與其說是我們村發展的產業,不如說是新華社發展的產業。”在大灣群眾心裡,即使棗子第一次的產量才1萬余斤,但帶來的卻是發展產業的信心和曙光!

武陵秘境,“一個中心”的聲音

走進石阡縣融媒體中心大院,頗具東方特色的角樓讓人耳目一新,進入大樓融媒體中心,大屏幕上滾動著的文字和音視頻素材,被快速編輯成稿件,通過“新華社現場雲”、“今石阡”APP、“微石阡”等平台推向全國各地。

然而,2018年12月以前,石阡縣融媒體中心隻能通過單一化平台發布信息,難以傳遞出石阡“好聲音”。

2018年10月,新華社黨組書記、社長蔡名照到石阡調研時提出把石阡融媒體中心建設納入新華社“宣傳扶貧”重點項目,以新華社技術、人才優勢為支撐,將石阡縣融媒體中心打造為全省縣級融媒體中心示范點和可復制的樣板。

根據《新華社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整體服務方案》,2018年11月,新華社投入幫扶資金89.48萬元、貴州省委宣傳部補助資金30萬元、石阡縣級財政投入資金70萬元,共計投入近190萬元用於縣融媒體中心建設,新華社組織專家團隊到現場指導,同年12月20日建成試運行,並於2019年3月26日挂牌正式運行。

2019年6月5日,石阡縣融媒體中心建設通過省級驗收。

“從之前單一做新聞轉變為‘新聞+政務+電商+服務’的運行模式,同步實現了網上服務功能。”石阡縣融媒體中心總編輯黃雲霞說,建成后的融媒體中心包括中央廚房和客戶端“今石阡”,客戶端整合了縣級廣播、電視、報紙、微信、網站等平台,實現“一體策劃、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發布”的新格局。

目前,石阡縣融媒體中心全面實現了“五個100%”的建設目標,即採訪力量遷入融媒體中心率100%、中央廚房建設率100%、移動端首發率100%、復合型融媒體新聞採編人員佔比100%、接入“多彩貴州宣傳文化雲”新聞資源共建共享率100%。

“以前都不知道找誰,現在手機拿出來一看,清清楚楚的。”市民李先生通過“今石阡”APP,在上面找到了為其子女辦理人事關系轉出的相關通知。在“今石阡”APP上可以看到,有政務服務、詐騙電話舉報、繳納水電費、招聘、尋人啟事等行政和生活服務30余項,為全縣人民提供更多方便快捷的服務。

如今,每天在“今石阡”APP客戶端匯聚的各類報道達50多條,瀏覽量多數都在1萬+,有的達到了10萬+,客戶端下載量達1.3萬多人次。

“初步形成了立體化、廣覆蓋、強效果的傳播格局,成為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彰顯了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台和區域信息樞紐作用,提升了縣級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引導力和服務能力。”石阡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夏寬忠說,石阡縣融媒體中心建設、運行模式被全國百余家媒體相繼報道,迎來省內外同行參觀交流。

2019年5月,石阡縣融媒體中心榮獲新華社“現場雲優秀融合獎”(貴州省唯一獲獎單位),其改革成功經驗多次在省、市融媒體建設工作推進會上做交流發言,並作為改革交流案例推廣。

一個中心,傳遞出了武陵聲音……三年來,新華社扶貧工作隊隊員、石阡縣委辦副主任歐甸丘還走遍石阡19個鄉鎮(街道),行文撰寫《決戰武陵山——新華社記者貴州挂職扶貧記》一書,於今年7月正式發行,40余篇典型報道進一步拓展了石阡“朋友圈”,使脫貧攻堅石阡經驗“聲入人心”。

歲月東流逝水,人間古往今來。自1994年“八七扶貧”啟動后,新華社先后派出十多批扶貧工作隊、數十名干部幫扶息烽縣、思南縣、石阡縣,在貴州大地上洒下了熱血和汗水!(圖/文 王浩)

山水繞阡城。黃樹定 攝
山水繞阡城。黃樹定 攝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