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縣沙子鎮聯盟社區:“飛地產業”富民強村

2020年11月23日14:49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搬到這裡后,在家旁邊有工作,方便帶娃娃照顧老人,顧家掙錢兩不誤。”連日來,冬日暖陽高照,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沙子鎮聯盟社區在普晴國有林場種植的200畝紅托竹蓀採收即將收尾,居民安敏和姐妹們正忙著將加工好的紅托竹蓀包裝。

聯盟社區520戶2198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16戶886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9.32%,山高坡陡,土地貧瘠破碎,屬典型的“少、邊、窮”地區。

近年來,聯盟社區通過不斷實踐探索,在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后,借助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在遷入地培育姬鬆茸、紅托竹蓀等“飛地產業”,發展“飛地經濟”帶動群眾創業就業,致富增收,走出了一條富民強村的發展路子。

“脫貧,產業始終是關鍵,但村裡土地不夠,怎麼辦?”社區黨支部書記蔣萬盛介紹,因為聯盟社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各級黨委政府一直在思考如何解決聯盟社區的脫貧的問題。

聯盟社區,自然環境惡劣,發展產業不易,但聯盟社區隔壁的三合村和普晴國有林場,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發展產業的好地方。那能不能借“雞”生“蛋”,發展聯盟社區的產業呢?

說干就干,聯盟社區通過招商引資,以“龍頭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在三合村發展姬鬆茸種植,在普晴國有林場發展紅托竹蓀種植。

“我是村裡的護林員,每月有1200元的工資,然后每天還可以在普晴林場務工,一天100元,這種好日子,以前做夢都想不到!”張榮進是聯盟社區的貧困戶,曾經度日如年“混日子”的他,現在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她們把竹蓀摘回來,我就負責烤干和包裝。在家門口就能掙錢,誰還想背井離鄉的外出打工。”聯盟社區居民:吳夢說。

據介紹,截至目前,聯盟社區“飛地”發展種植的姬鬆茸每年產新菇462噸以上,產值161.7萬元,覆蓋貧困戶216戶886人,解決就業8170人次﹔林下紅托竹蓀總產量可達30萬斤以上,帶動貧困戶和搬遷戶2500余人工務,每年可壯大集體經濟10萬元以上。

與此同時,聯盟社區群眾除了就業及參與分紅外,還可以自己當老板,承包大棚種植姬鬆茸,由公司提供菌種、技術服務,統一回收加工,一年一個大棚有兩萬左右的收入。

“搞‘飛地產業’,我們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始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把產業扶貧與農村產業革命有機結合起來,產業選擇上以2長(茶葉、花椒)+6短(貝貝南瓜、佛手瓜、烤煙、薏仁米、姬鬆茸、紅托竹蓀)的模式,一手抓長產業,一手抓短產業,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繼續助推群眾增收致富。”譚斌是黔西南州政府編輯室主任,2017年3月主動請纓來到聯盟社區擔任第一書記,看到聯盟社區的貧窮后,發誓要為聯盟社區的父老鄉親做點什麼。“脫貧致富,產業發展最關鍵,一個村要富起來,沒有產業肯定不行。”

群眾在哪裡,服務就到哪裡。譚斌表示,聯盟社區“飛地產業”對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尤為重要。能充分發揮土地的作用,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享紅利。

聯盟社區已經搬遷的群眾是168戶779人,我們的‘飛地產業’都離搬遷群眾新家園很近,能真正讓他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譚斌說。( 肖雄)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