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易地扶貧搬遷戶: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2020年11月12日16:57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現在住的房子又大又漂亮,我還有了自己的房間!從家裡走路4分鐘就可以到學校,早上再也不用五六點鐘起床了,我超級喜歡現在的生活!”11月11日,玉屏侗族自治縣田坪第二小學四(3)班學生郭雨馨說。

2016年,玉屏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田坪鎮新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便是其中一個安置點。如今,4年過去了,田坪鎮新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修建有第二小學、第二幼兒園和第二人民醫院,方便了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就醫,以及搬遷戶的孩子就近就學。

2017年8月,郭雨馨家從田坪鎮塘合村搬遷到了田坪鎮新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我當初知道自己家能搬到田坪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時候,我高興壞了!因為我女兒那年要上小學,搬過來后孩子讀書會方便很多。”郭雨馨媽媽楊群說,在這裡住的幾年,我們一家都努力賺錢還債,現在家裡的債也還清了,我們的日子真是越過越有滋味!

磨難多多 全家齊心共渡難關

“前面的幾年,我們真的太不容易了,全家背著那麼多的債,壓力真的很大,那時候感覺都快喘不過氣來了。”回憶起那幾年的日子,楊群不禁紅了眼眶。

2012年,公公郭選清眼睛受損,住院做手術花了六七萬元。手術后,郭選清的眼睛看東西都是模糊的。2014年,婆婆劉樹英因為心臟病做了心臟搭橋手術,花了十幾萬元,術后的兩年更是需要經常做復查,每次復查都要幾百元的費用。兩次手術花了近20萬元,楊群一家根本拿不出來,隻能向親朋好友借。這一年楊群女兒3歲、兒子1歲都不到,婆婆手術后也需要人照顧,她隻能留在家裡照顧老人和孩子,全家的經濟重擔全壓在了丈夫郭勇身上。2015年,楊群一家被評為貧困戶。

“那時我一點害怕的感覺也沒有,天塌下來都不怕,因為我丈夫為這個家撐起了一片天。”說起那時的感受,楊群笑著說,我那時就安安心心地在家裡照顧老人和孩子,其他的我丈夫都不讓我管。“雖然他不說,但我也知道家裡欠的錢不少。”楊群說,那幾年,丈夫都是早出晚歸地去工地上干活,有時候甚至幾天都不回家,孩子們都經常見不到他。

“我妻子很好,當年我父母接連手術,需要很多錢,她卻說,沒錢就去借錢給父母治病。”郭勇說,雖然為此我們負債很多,但看著現在身體好多了的父母,我們感覺一切都是值得的。

好事連連 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2016年,劉樹英身體好多了,能做點輕省的活計了。楊群便開始留意周邊有什麼活可以做,給家裡增加點收入,也讓丈夫身上的擔子輕一些。“進廠、打小工我都做過,哪怕工錢並不多,但能賺一點是一點。”楊群說,那時滿腦子都是賺錢還債,其他什麼都沒想。

與楊群同樣想法的還有郭選清和劉樹英。身體已經好些的郭選清經常到周邊去打一些輕省點的零工,賺了錢就立馬拿回家。而劉樹英也到位於安置點的貴州省山花手工藝發展有限公司領取了材料,得閑的時候在家裡做手工活。“雖然賺的不多,但也能得點零花錢給孩子們買些零食吃。”劉樹英說。

在田坪鎮新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群眾不僅可以和劉樹英一樣拿材料回家裡加工制作,還可以在安置點的“微工廠”就近就業。該“微工廠”是貴州必登高鞋業有限公司開設的。工廠能為新區40名閑賦搬遷群眾解決就業難題,讓他們在家門口就業的同時又照顧了家庭,平均月收入約2000元。

有心人,天不負。2017年,通過全家的努力,楊群一家脫貧摘帽。2018年,楊群應聘上了貴州玉屏農村商業銀行田坪支行的大堂經理一職,家裡的負擔瞬間減輕了很多。“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的照顧,讓我應聘上了這個崗位,我們的日子真是越過越有奔頭了!”楊群一臉滿足地笑著說。2019年,楊群一家齊心協力還完了所有外債。

用心服務 群眾生活多姿又多彩

下午,劉樹英扛著鋤頭,興致勃勃地向她家的菜園走去。“這是政府今年發給我們的,每家都有,我拿到后就立馬種了很多蔬菜,現在都長得特別好!”劉樹英笑著說。

今年8月23日,田坪鎮組織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現場抽簽分取“微田園”。當天,共有124戶易地扶貧搬遷戶參與抽簽,獲得土地使用權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可根據實際需要自行種植管理蔬菜,滿足日常吃菜需求。

為了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田坪鎮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就近流轉土地40余畝,建立“微田園”,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菜籃子”問題,用“微田園”留住搬遷群眾的鄉愁,解決搬遷群眾的“菜籃子”問題,促進其更好更快地向新市民轉變。

“黨和政府對我們真的是太好了!我沒事就來菜園裡種種菜,活動活動手腳。我什麼菜都種了一些,現在我們家都是吃菜園裡的菜,省了一筆買菜錢。”劉樹英笑著說,這有了地就有了根,生活才不慌。

據悉,田坪鎮新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有搬遷戶356戶1679人。今年,田坪鎮依托“新市民·追夢橋”這一契機,緊緊圍繞“需求”抓“服務”,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服務工作,讓搬遷群眾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斷增強,實現由農民向新市民的轉變。楊群一家只是其中的一戶受益者。

“現在,我們住著樓房,家門口工作,孩子家門口上學,還可以家門口看病,晚上得閑帶著孩子去廣場去散散步,再到玉屏侗鄉風情園看看文藝表演,生活真是多姿又多彩!”楊群笑著說。(張丹 李明榮)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