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丨秦再科:我是一個幸運的人

2020年11月10日10:49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新中街道的鬆源社區是一個熱鬧的地方,這裡集中安置著易地扶貧搬遷群眾322戶1383人,其中跨縣搬遷安置95戶410人。我,就是其中一員。

我叫秦再科,老家在務川自治縣石朝鄉大漆村,就是《出山記》裡的那個石朝鄉。2017年6月30日,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支持下,我們一家人搬到了新蒲新區新中街道的鬆源社區。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們搬離了那個辛苦奮斗了大半輩子、卻依舊養不活我的窮山窩,搬到了這個車水馬龍、霓虹閃爍的新都市,住進了管理有序、干淨整潔的小區。

作為一個60年代初出生的普通農民,我挨過凍、受過餓,42歲以前幾乎沒有吃過一頓像樣的白米飯。我種過地,也跟著大家發展過農業產業,但始終都過著吃玉米、啃紅薯、住木房的日子。

並不是我不努力、不愛奮斗,而是我輸在了“家鄉的起跑線”上。我的老家山高坡陡、溝壑縱橫,人們出行都是靠走路,直到2017年,村裡才開始計劃修建公路。不能和外界聯系,我們就隻能守著家裡的一畝三分地,可氣候環境不適應水稻的生長,隻能種植玉米、紅薯等農作物。我家有四個孩子,兩個老人,我和妻子守著家裡的六、七畝地,辛苦一年也不吃不上幾頓肉。

為求生活,2004年,我和妻子一起,帶著剛初中畢業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到外省打工。由於年齡偏大,又沒有文化和技術,工資每月隻有幾百塊,雖然辛苦,但靠著打工賺來的錢,我們為家裡添置了電器、翻新了木房。逢年過節時,還可以為一家人添置套新衣服。

后來,兒子和小女兒畢業,我們就開始了一家人在外打工的日子。那時候,家中的老人年齡越來越大,身體越來越不好,我和妻子隻得兩地跑,一年下來,辛苦打工所賺的錢所剩無幾。

2017年初,鄉裡的工作人員到我家裡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雖說人越老越舍不得離開家鄉,但看著年幼的孫子,我實在是不想將我們前幾代人吃過的苦、受過的窮傳遞給他們,於是我和妻子在第一次摸底排查工作中就簽了志願書,並選擇了新蒲新區。

但要真正搬遷到新蒲的那段時間,我開始有些擔心,年紀大了沒有工作怎麼辦?醫保在老家,有個頭疼腦熱怎麼辦?孩子上學怎麼辦……

到了新蒲以后,我才發現,是自己想多了。

就在搬家那天,政府為我們准備好了家中所需的一切。領導還根據我們的年齡、學歷、身體健康狀況等,為我們送來了聘用書,自此,維生的工作也有了著落。住進了小區以后,我才發現,社區醫院、超市、幼兒園都有,小區門口就是公交車站,離家不到2公裡的地方就是小學和初中。

為了方便我們生活,政府在我們小區打造了 “九個不出院”﹔不適應新生活,政府就開展各類講堂活動和文明宣傳活動,幫我們樹立新市民形象﹔沒有技術不好找工作,政府就免費為我們舉行職業技能培訓﹔不了解招工情況,政府就把招工企業請到社區搞招聘……我始終相信,跟著黨走、努力奮斗,就會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

易地扶貧搬遷並不是簡單的“挪窮窩”,而是“換窮業”“拔窮根”。現在,我成了一名園林師,妻子和兒子也都有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孫子在新區二小上了學,一家人每天都能開開心心地聚在一起。

回首已經走過的57年,我是一個不幸的人,出生在貧困的山窩窩,窮盡一切都在和貧窮作斗爭﹔而同時我又是一個幸運的人,在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支持下,我們一家人終於脫了貧、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想,以后的日子都會是美好的,就像這秋季裡熟透的蘋果一樣香甜!(本文由秦再科自述 包福蘭收集整理)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