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出最美生態(新時代新步伐)

李宏偉

2020年10月27日10: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0月27日 第 08 版)

中國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明確提出要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這是因為中國自然資源稀缺,本底質量較差,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加之快速的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過度開採和利用,導致以“綠水青山”為代表的高質量森林、草地、濕地等自然資源資產遭到破壞,可持續提供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下降,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和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

目前,國家將生態保護和修復提上日程,以解決生態環境存量問題,表明目前中國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水平能夠為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提供充分的條件和保障。

生態修復的概念包括生態恢復、重建和改建,其內涵可以理解為通過外界力量使受損的(開挖、佔壓、污染、全球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生態系統得到恢復、重建或改建,具體包括與自然資源管理直接相關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國土綜合整治、礦山生態修復、海洋生態修復等。生態修復和治理必須遵循規律,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統籌兼顧,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態系統。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可以增加生態資產數量,提升生態資產質量,推進資源高效利用,保護生物多樣性,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生態系統對人類福祉的貢獻,充分釋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目前,中國多地都在積極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推進生態修復產業發展,並以此為切入點探索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需要堅持系統性原則、市場化原則、全民參與原則。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為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生態修復不能僅僅依靠政府投入,還應當發揮積極的產業政策作用,實現生態修復產業化,並使之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實現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的雙贏,這需要政府通過產業政策在經濟結構調整中予以扶持,一方面提供更多的理論、政策、制度供給﹔另一方面則要通過干預和介入資源配置的結構及其形成過程,培育新業態的形成與發展。建立自然資源價值評估體系,以評估生態修復的經濟效益﹔明確生態資本的投資收益途徑,推進“生態資源-生態資產-生態資本-生態產品”的轉化過程﹔加大在資源配置中的支持力度,在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價值評估體系的基礎上,分類提出對生態修復投資者的激勵政策﹔建立政府引導下的市場化生態修復投融資體系,進一步發揮產業導入階段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帶動社會資本投入。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