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蒙深處的產業變革

——貴州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的威寧實踐觀察

2020年10月25日08:49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瑩 謝朝政

金秋時節的威寧大地,豐收的景象精彩紛呈。以“黔貨出山”為目標的現代高效農業,取代了“為吃而種”的傳統低效農業。美麗的村庄裡,家家關門閉戶到田間地頭掙錢忙﹔寬闊的壩區間,農民們忙於採收蔬菜裝車外運﹔現代化的車間裡,優質紅蘋果被分選清洗裝箱,一番“梳妝打扮”更加誘人。豐收圖景裝扮著農民們的幸福笑臉,讓烏蒙秋色格外迷人。

豐收景象的背后,是威寧自治縣各級干部、各族群眾、企業界人士落實省委主要領導挂牌督戰指示精神,在上級部門傾力幫扶下,用苦干實干打好決勝脫貧攻堅收官戰。

科研團隊服務“三農”顯身手——

論文寫在大地上,種子播進田間,技術傳到農民手裡

山高水冷致富難,冷涼蔬菜來增收。

9月上旬以來,海拔2600米區域的威寧自治縣雙龍鎮高山村、高坡村、涼山村,趕著晴好的天氣,萬畝連片蔬菜基地裡一派忙碌。

“我家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前種包谷洋芋一畝地一年也就收入幾百塊錢,隻夠勉強糊口,娃娃上大學隻能靠貸款。”中年農民馬敏萬說,“今年貴陽農投集團到這裡建蔬菜基地,我把家裡的18畝地流轉了,妻子、小兒子都到基地務工,一家三口人一個月收入8000多元,已經做了4個月領得3萬多元,加上一年10800元的土地流轉費,除了供小女兒上大學還有結余。”

“選擇在威寧高海拔區域種蔬菜並取得成功,感謝貴州大學博士服務團的科技支撐。”貴陽農投集團威寧蔬菜基地負責人秦天彪介紹,這片土地過去隻能種蕎麥、馬鈴薯和牧草。

今年4月初,貴州省掀起“奮力沖刺90天、堅決打贏殲滅戰”熱潮,為了助力威寧打好脫貧攻堅殲滅戰,貴州大學迅速派出蔬菜專家張萬萍教授領頭,由種植、土肥、病虫害防治、農機等領域的專家組成的博士團隊進駐威寧開展科技扶貧。

推動種植技術突圍,是張萬萍和她的博士服務團隊在威寧開展的重大課題。他們結合自己的科研成果,結合當地群眾的勞動智慧,探索總結科學合理的種植技術。“我們搞機械研究的專家根據群眾打孔的滾筒,改進發明了蘿卜直播機,節約了人力。”張萬萍說,博士服務團不僅搞好種子選擇和病虫害服務,還致力於研究推進機械化發展,讓殘次蔬菜和尾菜變廢為寶等項目,實現百分之百就地利用。

眾人拾柴火焰高。貴州大學博士服務團在服務威寧農村產業革命的同時,省農科院等科研單位也積極奔向威寧的田間地頭,讓40萬畝蔬菜產業有了技術保障。

在搞好科技服務的同時,科技工作者們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教群眾種植,現場培訓群眾。“在張教授的指導下,我知道了夏季要用黑色地膜,秋冬季要用白色地膜,知道了多厚的地膜才標准,知道了該怎麼施肥。”50多歲的小海鎮小海社區村民張粉花說。

組織方式舞好龍頭帶龍身——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引進龍頭企業,培育本土合作社,激發本土能人創業激情

9月20日,威寧自治縣草海鎮中海社區蔬菜基地,滴灌噴灌設施遍布田間,隨手打開閥門,白花花的水珠就噴洒在翠綠的蔬菜上。

完善農業配套設施是促進農業提質增效的基礎。威寧自治縣集中力量配套完善產業水,13萬畝標准化蔬菜基地噴滴灌設施,7萬畝蔬菜產業易地扶貧基地提灌系統、主水管道布管,20萬畝規模化蔬菜基地主水管設施項目全部完工並投入使用。產業主干道、機耕道、電力等也在不斷完善。

花香蜂蝶舞,水暖鴨先知。威寧現代農業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吸引了江楠集團、海升集團、貴陽農投等10多家龍頭企業紛紛搶灘威寧,在威寧發展蔬菜、蘋果、中藥材等市場型特色產業。

有龍頭企業帶動,威寧加大對本土合作社以及致富能人的培育與扶持,200多家專業合作社如雨后春筍,在威寧大地上迅速發展。在這場紅紅火火的產業革命中,一個個女能人成了產業革命中的“金花”,讓威寧的豐收季多姿多彩。

八一合作社負責人江燕在外闖蕩多年,看到家鄉交通發生變化,於是回家創業,種植中藥材、蔬菜。去年,威寧謀劃打造易地產業扶貧蔬菜基地,她種下了2000多畝蔬菜,今年擴大到6000多畝,長期解決600余名貧困群眾就業。

“90后”施啟情創辦了綠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專門做蔬菜包裝銷售,讓威寧蔬菜既有品質又有賣相。去年,施啟情成功把威寧蔬菜賣到上海、北京等高端消費市場和東南亞國家。“去年銷售額是2000多萬元,今年計劃突破5000萬元。”施啟情信心滿滿。

如今,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致富能人形成了威寧特色產業發展的“三駕馬車”,帶動和激發了威寧特色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蔬菜、馬鈴薯、中藥材、蘋果、牛羊養殖等特色產業全面開花。

產銷對接環環相扣“接二連三”——

在家門口建產地批發市場,建全冷鏈物流體系,在大城市建立銷售檔口

走進位於五裡崗街道的江楠蔬菜物流園,分揀、包裝、打冷……一片繁忙。

這個西南最大的全產業鏈蔬菜物流園(一期)首開區於今年8月份投入運營,吸引了山東勝道農業、深圳綠達康農業、河南萬邦農業、廣州千鮮匯、深圳沃涵公司、畢節禾康農業、威寧旺農道公司等近20多家實力較強的蔬菜銷售企業入駐。

威寧,把市場建在了家門口,有效地把市場和產業基地連在一起,進一步打通了產銷對接。

產銷對接的革命,威寧從解決冷鏈物流著手。2019年,威寧整合多方資源修建冷庫,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冷庫29個,累計日處理量約6000噸。加上江楠蔬菜物流園首批投入運營的60間面積達4萬平方米、日處理量達5000噸以上冷庫,以及日產120噸冰的制冰車間等配套設施的同步投入使用,讓威寧的冷鏈物流配套設施基本滿足該縣特色產業發展的需要。

與此同時,威寧自治縣緊盯市場,加大蔬菜推介力度,先后主辦了雲南河口、四川成都、四川瀘州、廣西南寧、柳州、桂林等農產品推介會6次,共簽訂框架84份,簽約金額約4.09億元﹔參加省商務廳,畢節市委、市政府等各級各部門組織的產品推介會10余次。並在廣州、長沙、重慶等城市建起了20多個銷售檔口。此外,威寧自治縣還成立了蔬菜營銷協會,組建了廣東、廣西、四川等11個“銷售聯盟”,進一步推進蔬菜銷售。積極探索蔬菜出口,讓威寧蔬菜成功銷往迪拜、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家和地區,形成國內市場為主、國外市場補充的立體銷售網絡。

產業革命實現“留守百姓”就業增收——

豐收景色從金色為主到綠色添喜,產業革命讓“留守百姓”變成產業工人

放眼望去,威寧山鄉豐收畫卷肆意鋪展。只是這豐收的畫卷和過去對比色彩有了很大變化:一個個平坦的壩子裡種滿的不再是金燦燦的“五谷雜糧”,而是一畦畦翠綠的蔬菜﹔一個個山坡上,紅紅的蘋果代替了金黃的玉米棒子……

威寧的豐收樂章也從過去的“秋天獨唱”變成了現在的“四季歡歌”。該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祖貴東說,威寧一年可種三季蔬菜,從四月份採收第一季開始,可以持續到十一月份,有長達七個月以上的豐收季。

產業革命拉長產業鏈“接二連三”,讓威寧更多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易地就業貧困群眾和無法外出務工的非貧困群眾從種地農民端上了就業“飯碗”。在威寧超越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蘋果洗選分揀中心,100多名群眾正在忙著包裝蘋果禮品盒。“按計件算,一天可以做140元左右。”袁彩芬從海拉鎮石坪村的大山溝裡搬到縣城,應聘到中心上班,對現在的生活十分滿意。

產業革命破解“留守百姓”增收困難的難題。威寧自治縣業內人士分析,威寧有157.2萬人,勞動力人口有89萬人,因年齡大等因素無法外出的“50后”“60后”佔一半以上,成為閑置的勞動力資源,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帶動就業,有效地解決了這個群體收入低的難題,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著力點。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