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脫貧攻堅卷巨瀾 武陵腹地戰猶酣

2020年10月09日14:02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沿河縣官舟鎮馬瑙村黑木耳基地。江佳佳 攝
沿河縣官舟鎮馬瑙村黑木耳基地。江佳佳 攝

秋風過處,五谷飄香。

九月的銅仁,穰穰滿家、碩果累累,田間地頭一派豐收景象。

1934年,紅三軍西渡烏江,挺進黔東北,創建黔東革命根據地。如今,地處大婁山脈與武陵山脈交錯地帶的沿河土家族自治縣,6417戶20323名尚未脫貧的群眾,即將攻克貧困堡壘。

軸部成山,翼部成谷的沿河自治縣,是貴州省“9+3”挂牌督戰的深度貧困縣之一,也是銅仁市最后一個未脫貧縣。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為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啃下貧困“硬骨頭”,按照省委、省政府挂牌督戰要求,銅仁市集中力量攻堅克難,推動脫貧攻堅不斷攻城拔寨,推行全市9個區(縣)和大龍經濟開發區、銅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幫扶沿河,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注入強大動力。

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將蘇州送來的幫扶血液轉化為造血干細胞,沿河自治縣自主脫貧能力穩步提升,在答好疫情這道“加試題”同時,瞄准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狠抓政策落實,切實補足短板,答好脫貧攻堅全面收官“必答題”。

兄弟同心,吹響戰貧集結號

金秋九月,烏江沿岸,疊翠流金。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馬腦村黑木耳種植基地裡,一排排菌棒整齊擺放,務工群眾忙得不亦樂乎。

“馬腦村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適合種植黑木耳。”貴州梵天菌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陳華說,圍繞馬腦村的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結合自身食用菌產業發展優勢,把貴州梵天菌業有限公司帶到沿河,幫助馬腦村建設日產6萬噸的智能化菌棒加工廠和100余畝黑木耳示范基地。

“今年上半年,光勞務支出就達60余萬元。”接過陳華的話茬,官舟鎮副鎮長杜尚會說,馬腦村的食用菌(黑木耳)產業是沿河自治縣脫貧攻堅四大重點扶貧產業之一,也是印江自治縣支援沿河自治縣產業發展的項目,為助力沿河按時打贏深度貧困殲滅戰,兄弟縣印江協助馬腦村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今年以來,銅仁市號召已經脫貧的碧江、萬山、石阡、思南、印江等9個區縣和大龍經濟開發區、銅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馳援沿河,從人力、技術、資金等方面傾情幫扶,吹響戰貧集結號。

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聚焦產業發展“八要素”,堅持短期見效與長遠發展相結合,重點支持沿河發展生豬代養、生態雞、蔬菜、食用菌、生態茶、紅薯、辣椒、油茶等產業,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為沿河如期攻克深度貧困提供有力支持。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產業幫扶不僅鼓了百姓們的錢袋,還富了他們的腦袋。” 杜尚會說,通過前期培訓和現場教學,大部分群眾已經掌握了食用菌種植技術,今年上半年累計採收鮮木耳100余噸,入庫的4噸多干木耳已分別銷往歐洲市場和全國各大商超、連鎖店。

“一天能掙80元。”將菌棒擺放整齊,黃龍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劉嬋嬋說,以前鎮上沒有產業,隻能在家務農,一家人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現如今在基地務工,每月至少能有2000多元錢的收入,手頭寬裕了,日子也有了奔頭。

眾人拾柴火焰高。目前,銅仁市9個區縣2個經濟開發區共計有生豬代養、辣椒、紅薯、生態雞等34個產業項目落地,幫扶資金達1.1億元。市級選派33名農業技術專家、各區縣抽派54名技術干部駐沿河蹲點開展產業技術指導和項目管理,推進農業產業發展。

山海情深,譜寫扶貧協奏曲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趁著秋意,筆者走進沿河自治縣中界鎮高峰村,一幅幅印著3D壁畫的牆面逐一映入眼帘。

“這是善港村駐高峰村扶貧工作隊請江蘇的設計師過來畫的。”高峰村第一書記張魯黔說,為了把高峰村打造成農旅一體的“網紅村”,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善港村駐高峰村扶貧工作隊讓設計師結合高峰村的特色產業和土家文化,在居民樓上創作了蜂巢、戲水兒童等創意牆繪。

2013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對口幫扶貴州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蘇州市“一對一”結對幫扶銅仁市。隨后,張家港市與沿河自治縣結成幫扶對子,善港村對口幫扶高峰村。

“別人傾盡全力幫扶,我們自己也要奮力前行。”中界鎮鎮長黃進說,為了搶抓東西部扶貧協作發展機遇,中界鎮將各方幫扶力量和資源進行整合,化幫扶血液為造血干細胞,讓群眾得實惠。

見微知著,用東西部扶貧協作杠杆,撬動沿河各項事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沿河將張家港的資金、技術、產業等優勢資源轉化為戰貧動力,形成了“五借五推”促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經驗。

借勢而為,推動工作高位開展。成立以書記、縣長為雙組長、相關單位和各鄉鎮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設立辦公室,明確6人專職辦公,確保工作有效落實。

借梯登高,推動思想觀念和作風互通互鑒。兩年來,沿河共組織選派213名年輕干部赴張家港市挂職學習,舉辦培訓班59期,培訓821名干部,組織鄉鎮干部346人次到張家港市考察交流,張家港先進的思想觀念和技術市場等優勢,在沿河落地生根。

借力發力,推動協作領域和內涵拓展。結合自身實際,沿河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人才培育、教育醫療等方面精心謀劃、精准發力, 並利用今年蘇州市和張家港市2.46億元的幫扶資金,實施項目73個。

借書留真,推動學得真經。選派356名村干部和農村致富帶頭人到張家港市培訓,提高創業成功率。推動教育、衛生、農技等開展專業技術幫扶和組團式幫扶,張家港與沿河88所中小學、24所基層醫院結對幫扶。

借船出海,推動勞動力和農特產品出山。今年,沿河通過勞務協作實現省外輸出就業885人﹔建立扶貧車間3個,吸納就業人數341人,帶動貧困戶65人﹔直接銷售空心李、茶葉等農特產品1579萬元。

自力更生,答好脫貧必答題

九月的沿河,辣椒映紅了土地,茶樹點綠了山間,田間地頭一派豐收之景。

“今年第一批生豬淨利潤達150萬元。”中寨鎮清塘村協力生態農業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田闖說,為了支持產業發展,2019年,當地政府投入財政扶貧資金510萬元,協助他修建生豬代養場,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為了發展生豬產業,今年沿河自治縣轉變思路,以實施生豬代養場建設項目為抓手,引進四川鐵騎力士實業有限公司,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戶(貧困戶)”的模式,在全縣發展生豬代養場43個,清塘村便是其中之一。

“我和丈夫在這裡務工,兩人每月能有8000余元的收入呢。”生豬代養場內,楊坪村建檔立卡戶田國香說,由於身體不好,以前在外務工每月隻能掙2000余元,如今家鄉有了產業,她和丈夫再也不用背井離鄉討生活。

目前,沿河43個生豬代養場累計投放仔豬5.4萬頭,完成投放任務數的100.3%,生豬成活率達95%以上,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07億元,惠及3852戶1.54萬人。

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緊盯產業發展根本,今年以來,沿河自治縣堅持“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農業產業發展“八要素”,按照“五個三”要求,全力推動“生態茶、生態果蔬、生態畜牧、生態中藥材”四大生態產業和今年新增的“辣椒、食用菌(黑木耳)、生態雞、生豬”四個短平快產業實現“六個轉變”。

堅持長短結合,沿河建成投產茶園14.03萬畝,年出欄白山羊15萬頭,投產空心李5萬畝,種植中藥材4.5萬畝。今年新發展5.92萬畝辣椒,已採摘銷售4000噸,兌現辣椒銷售款1400萬元﹔生態雞出欄銷售26.56萬羽,實現產值863.55萬元。

加強產銷對接,沿河成立農產品銷售工作專班,確保貧困戶增收脫貧。目前,已與五礦集團、貴鋼、張家港郵政等公司達成穩定的供銷合作關系,簽訂消費扶貧採購協議13份,確保產品賣得出、賣得好。辣椒、食用菌產業按保底回收並簽訂了合同,生豬代養、生態雞代養產業按代養模式發展,確保了產業發展收益。

持續鞏固脫貧成果,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確保如期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前,沿河“3+1”核心指標問題實現動態清零,產業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全縣剩余貧困人口達到脫貧出列條件。(江佳佳 田勇 施平)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