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縣紫興街道:“酸湯豆腐”給搬遷戶增添家鄉味

2020年09月28日15:04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秋意漸濃,涼風嗖嗖,走進開陽縣紫興街道蔣家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農貿市場,一家毫不起眼的豆腐店門前卻人頭攢動,異常熱鬧。

“嗯,這家酸湯豆腐味道確實不錯,價格也合理,沒想到進城了還能吃到這麼正宗的酸湯豆腐。”說起豆腐,“回頭客”董女士不禁豎起了大拇指。

據了解,這家“忙”得“熱乎”的店是陳仲菊兩口子經營的,而賣的酸湯豆腐也成為小區居民餐桌上的“新寵”。

農作物種植:支撐一家四口人

陳仲菊是開陽縣宅吉鄉保興村人,2013年兒子考上了四川農業大學,女兒也面臨高考,因學致貧被評為貧困戶,夫婦倆既欣喜又憂慮,“孩子們比我們有出息,但是學費咋辦,一年的開支差不多就要上萬。”

2014年女兒考上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讓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為了供應兩兄妹讀書,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在當地政府的幫助鼓勵下,兩口子租賃了10多畝地發展農業產業。

“每天都是早出晚歸,遇到收成比較好的時候,能賺個三四萬塊錢,收成不好的時候就萬把塊錢左右,常常入不敷出。”回憶起以前的生活,陳仲菊眼角都浸潤著辛酸。

易地搬遷:燃起生活新希望

2017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扶下,陳仲菊一家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安置房。

80平方米的新房,功能區分清晰,陳仲菊添置了一整套家具家電,儼然和商品房無異。談起住房條件的改善,陳仲菊很是激動:“終於不用擔心缺水了,感覺自己像做夢一樣。”

房子是有了,飲水也不用愁了,可是夫妻倆沒有固定工作,家庭經濟收入問題又讓夫妻倆憂愁起來。居委會了解情況后,為該戶解決了一個公益性崗位,每個月有400元的固定收入。

雖然有政策扶持,但自力更生才是實現脫貧的源動力。看見蔣家寨幼兒園的招聘公告后,夫妻倆毫不猶豫地參加了應聘,一個當保育員,一個當保安,雖然每人每月的工資隻有1000多,但能融入城市生活,心裡“穩穩的”。

自主創業:融入城市新生活

“現在這邊市場上賣的豆腐基本上都是石膏豆腐,而這邊的‘居民’都是從各個鄉鎮搬遷上來的,大家還是對具有傳統味道的酸湯豆腐情有獨鐘,考慮到在這個小區競爭不大、客源又有保証,想著做豆腐是我的拿手活兒,我和老公就辭去幼兒園的工作,開了這個店。”

2019年初,陳仲菊在租用的農貿市場門面,砌了兩個灶台,架起兩口鍋,酸湯豆腐店正式營業了。

“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賣豆腐。”每天凌晨4點起床,打豆漿,煮豆腐,點酸湯……這已經成為陳仲菊夫婦每天的必修課。店面剛剛起步時,生意並不怎麼好,這時候陳仲菊的丈夫就將做好的豆腐送給鄰居及周邊鄉親吃,漸漸地知道酸湯豆腐的人越來越多,生意也越來越好。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制作豆腐也一樣。要想酸湯豆腐鮮嫩可口,必須要特別注意一個細節,酸湯水要點得恰到好處,要均勻,還不能急,要慢慢操作。”陳仲菊對自己的這份手藝很是自信。

“每天雖然很辛苦,但看著自己制作的豆腐這麼受歡迎,得到大家的認可,心裡面很有成就感。”陳仲菊喜上眉梢,“現在一天能賣四五十斤豆子的豆腐,加上賣一些酸菜豆米,一天有近200元收入,生意還不錯。”

回饋社會:力所能及助脫貧

據了解,陳仲菊夫婦正准備和蔣家寨小學、幼兒園聯系,將酸湯豆腐低價推進校園,用實際行動來回饋社會。“是政府給了我們好的生活,我們也要用我們的微博力量助力脫貧攻堅。”

陳仲菊像一個幾經跋涉的人,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港灣,“這些年,從老家到新家,從農村到城市,感謝黨的好政策,我相信隻要我們肯努力,就一定會過上好日子。” 從“村民”到“居民”,陳仲菊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如今的蔣家寨,已經變成了搬遷群眾新的起點。在這裡,他們將揚起風帆,向幸福重新起航。

據了解,為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開陽縣紫興街道建立搬遷群眾“一卡一庫一台賬”,常態化開展搬遷群眾就業需求及培訓意願摸底調查,通過多渠道解決就業,已實現一戶至少一人以上就業。2020年以來,聯合縣人社局等有關部門、企業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專場招聘會4場,提供崗位3700余個,達成就業意向350余人。挂牌成立“開陽縣蔣家寨春暉扶貧車間”、安置點巾幗創業示范點,現已入駐4家企業,預計全部投產后將解決300人就業問題。

“蔣家寨是貴陽市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我們將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領搬遷群眾實現‘市民夢、工人夢’,圓自己的‘小康夢’,真正實現“遷”和“變”,全面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紫興街道黨工委書記王小江如是說。 (文/李連華)    

(責編:羅彬月、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