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縣24歲小伙編織搬遷家庭的“團圓夢”

2020年09月23日16:49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德懷紙業車間的機器開足了馬力,工人不停忙活著。王浩 攝
德懷紙業車間的機器開足了馬力,工人不停忙活著。王浩 攝

“復卷、切割……大家都要細心,盡量不浪費每一份材料。”9月22日,在石阡縣平陽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貴州德懷紙業有限公司車間的機器開足了馬力,在公司負責人游萬橋的示范下,十幾名工人不停地忙活著。

現年24歲的游萬橋是石阡縣龍井鄉楓香坪村人,兩歲時父母就外出務工,自小和哥哥隨外公外婆生活,這一來就是22個年頭。深知離別之苦的他,大學畢業后放棄了國企高薪工作,毅然決定回鄉創業,希望能讓更多的家庭不再“零散”。

創業,了解市場是“前路”。去年10月回到龍井老家的游萬橋,在大半個月的時間裡,走遍石阡縣的各大超市、食堂和19個鄉鎮(街道),發現目前石阡並無大型紙巾生產線,一些手工家庭作坊也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這一結果讓他喜出望外,隨即打算建一家紙巾生產廠。

“如果解決了部分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一些孩子就將不再留守了!”自小就與父母分離的游萬橋,在選址上,顯然有著自己的“私心”。有了“心”的目標,游萬橋開始盤算著把車間建在石阡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平陽社區。

今年4月,隨著復工復產的進程加快,在我市“雁歸工程”政策支持下,石阡縣就業局為游萬橋解決了近5萬元的車間場地補貼和帶動就業人員補貼,隨即投資90余萬元、佔地550平米的貴州德懷紙業有限公司正式落戶平陽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做過工地、打過零工,日子總是漂泊不定。”今年26歲的李彪,去年搬到了平陽社區安置點,為照顧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選擇留在家中,在維持生計一年的時間裡,日子過得很不順心,但想著年幼的孩子,做為父親的他還是不願外出。得益於社區的幫助,4月中旬,李彪進了德懷紙業,在游萬橋的公司當起了辦公室主任,每月有著4000元的工資。

和李彪一樣,在車間當生產員的另外12名搬遷群眾都是在家照顧孩子的,在游萬橋的招聘下來到了德懷紙業,每月能有2500元左右的工資和提成。

6月初,德懷紙業第一批7噸的“黔行1857”抽紙、卷紙正式出產。望著堆滿倉庫的貨物,游萬橋豪情壯志、意氣風發,滿懷信心的他開始走市場銷售,可讓他沒想到的是,經過大半月的東奔西跑,還是隻賣出去2噸紙巾,依然有5噸囤積在庫。

“我們從四川、河南等地運進原材料,都是以現金結付。”游萬橋惆悵的說,貨賣不出去,沒有資金周轉,車間還得正常運轉,一時間也是毫無辦法。

有了“貨難銷”的難題后,平陽社區居委會適時幫助想法子,聯系相關單位走銷量,游萬橋和哥哥游令也在公司開始實行“每周一晨會制”,充分聽取員工的意見和建議,把責任下放到每一個員工身上,形成“人人走市場,月月有提成”的銷售格局。在其后接近兩個月的時間裡,德懷紙業囤積在庫和新加工生產的20噸紙巾,就先后銷往政府食堂、社區辦公場所、超市等地,產值達25萬元,極大增強了游萬橋和其他工人的信心。

“銷路走出去了,可算是真正穩定下來了,天天接送孩子的感覺真不錯!”陪伴孩子,是李彪和社區所有搬遷群眾共同的“心聲”。

自2016年以來,為讓搬出大山、住進新居的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石阡縣通過開展雁歸工程、春暉行動等一系列活動,幫助1300余名“新市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使大部分家庭有了久違的“團圓”。

“雖然現在隻能解決13名群眾就業,但我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多。”這個月,游萬橋又申請了大學生創業無息貸款,以進一步擴大廠區,希望能帶動更多的搬遷群眾就業,讓更多的家庭不再“零散”!(王浩)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