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岩頭河

——山窩窩青杠坡為何人才輩出

2020年09月15日08:58  來源:貴州日報
 

學生在晨練。 (青杠坡中學供圖)

八月的岩頭河流淌著豐收的喜悅。

今年,思南縣青杠坡中學62人被省級一類重點高中思南中學錄取,61人考入省級二類重點高中思南八中。

再創中考佳績的青杠坡中學成為青杠坡鎮最熱門話題。居民安強說:“這些孩子將從此起步,跨過岩頭河,走出山窩窩。”

青杠坡偏居思南最西一隅,幽深岩頭河阻斷通往縣城的路,也擋住了青杠坡人的腳步與視野。

走出山窩窩,阻斷代際貧困,當地人把希望寄托於孩子求學之路。鎮上隻有初中,要想考大學,必須要跨過岩頭河,到縣城或許家壩、塘頭兩鎮讀高中。

因此“跨過岩頭河”成了當地老師、家長鼓勵孩子的口號,成了青杠坡學子的階段性目標。

青杠坡“秀才”輩出,1999年以來,隻有2.8萬余人的青杠坡鎮,鎮中學700余人先后考入省級一類示范性高中,500余人考入重點大學,5人考入清華、北大。

連續20年,青杠坡中學中考成績穩居思南縣鄉鎮中學前列,創造農村初級中學教育奇跡。

品牌教育“拼”出來

“青杠坡中學的教育教學質量能長期處於思南縣26所鄉鎮初中前列,除了黨和政府的關心重視,還靠全校師生的‘打拼’。”該校畢業學子冉有說,母校治學育人之路充滿艱辛。

青杠坡距思南縣城63公裡,要到縣城必須跨越岩頭河天險,經過許家壩、大河壩兩鎮。以前,橫渡岩頭河,人可以坐小船,但車必須靠大船擺渡,費時又費力。

因為到縣城的路途又遠又險,青杠坡文化教育事業曾嚴重滯后。這在崇文重教、文韻悠長的思南,顯得格格不入。

新中國成立后,青杠坡鎮決心重振山區文化教育事業,於1970年創辦青杠坡中學,全面提升文化素質。特別是國家恢復高考后,青杠坡學子更是把“跨過岩頭河,考進好學校”作為改變人生命運的階段目標。

然而,20世紀八九十年代,務工經商日漸流行,沖淡了重視讀書的氛圍。學校的中考成績長期處在全縣倒數,曾多年無一人考進思南中學。

1998年,為了校園安寧,為了讓更多青杠坡人跨過岩頭河,青杠坡中學正校風校紀,營造濃郁求學氛圍。。

寧靜的校園讓孩子安心學習,為學必真、學而不厭﹔老師甘為人梯,誨人不倦。校園大興科學之風,明榮辱之義。

1999年,學生不負師恩,10余人考進思南中學。

從此,青杠坡中學的教育教學質量突飛猛進,升入重點高中的人數逐年遞增。20年來,該校中考成績長期居於全縣前列,其他鄉鎮學子還把其當作“重點”初中慕名入讀。

助學新風拂山鄉

月是故鄉明,潮起岩頭河。

8月22日,青杠坡鎮60多名在外工作、經商的各界人士重返青杠坡中學,共赴一場愛心之約。

當天,青杠坡在外人士自發捐款10萬元,獎勵為山區教育嘔心瀝血的老師和自立自強的優秀學子。今年以613分考上思南中學的學生安滿珍說:“我將不負前輩鄉賢的拳拳愛心,進入高中后,一定更加好好學習考入大學,學好知識反哺社會,回報家鄉。”

水流千裡不舍源,樹高百尺不離根。跨過岩頭河的青杠坡人,雖身在異鄉,卻情牽家鄉。

臨高鳥瞰,青杠坡中學被群山環繞。往東看,天池山滿目蔥郁,往南眺,轎頂山蒼翠欲滴,往北瞅,四野屯葉綠枝青。

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關懷下,在青杠坡各界人士支持下,青杠坡中學的軟硬環境全面改善,2005年新建的教學樓,如今仍是當地標志性建筑。

2016年起,當地企業設立“睦鄰助學金”,獎勵相鄰的思南縣青杠坡鎮、楊家坳鄉以及鳳岡縣王寨鎮考上大學的優秀學子。目前,“睦鄰助學金”獎勵的優秀學子超過200人。

山鄉的助學新風激發學子勇爭上游的決心和跨過岩頭河的信心。5年來,青杠坡鎮考入重點中學、考入大學的學子逐年猛增,成為思南縣教育扶貧的標杆。

勁吹山鄉的助學新風,似甘露、似陽光,沁潤學子心靈,讓一個個跨過岩頭河的青杠坡學子用自己的方式回報母校。

2017年,畢業於青杠坡中學的清華大學博士后楊令,促成30名清華博士后參與“擁抱大數據時代——2017全國百名博士貴州行”。

不久前,清華大學畢業生張玉飛、清華大學學生秦朗、浙江大學學生安曼玉等人紛紛返回母校,為學弟學妹舉辦勵志講座,分享學習方法,為山鄉助學注入又一股新風。

“寒門”子弟真秀才

“謝謝老師們,是您們讓我重樹信心考上思南中學……”不久前,青杠坡中學副校長張雄都收到學生的短信。

發來短信的學生阿強(化名),今年以超過600分的成績被思南中學錄取。然而,一年前的他從外地轉學就讀青杠坡中學時,摸底測試隻有400多分。

玉不琢不成器。對剛轉學來的阿強,青杠坡中學沒有放棄,而是因材施教,把他“打磨”進了思南中學。

求學路上一個不能少。去年,該校兩名學生輟學赴廣東打工。學校派出3名老師驅車千裡,把他們帶回教室。

為了讓更多學子跨過岩頭河,青杠坡中學老師因材施教、德育為先,不斷規范學生行為,讓學生嚴於律己,做社會有用之人。

同樣,青杠坡的很多家長背井離鄉務工,干最累的活,隻為孩子能安心苦讀,有朝一日“跨過岩頭河”。

袁家壩村的陳文夫婦在外打工20多年,把大女兒送進貴州大學、二女兒送進北京大學,今年老三也被貴州大學錄取。

岩頭河村的敖三杰夫婦在外打工多年,父輩修建的房屋又破又舊,但夫婦倆卻用打工收入,將兩個孩子分別送進中南大學及北京郵電大學。

家長苦供,孩子苦讀。不論是清晨還是深夜,校園花壇邊、路燈下,處處可見學生手不釋卷的苦讀場景。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思南縣委、縣政府把最大的財力、最優質的資源投向教育。投資超億元、佔地120多畝的青杠坡中學新校區即將建成。

辛勤耕耘,必有收獲。今年,青杠坡中學541名學生參加中考,高中上線錄取人數355人,其中,123人考入思南中學、思南八中等省級重點中學。(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郭進)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