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游,更要“研學優”(人民時評)

管璇悅

2020年08月21日09: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每年暑假,研學游都會迎來旺季。背上行囊,結伴去看看,已經成為許多孩子的假期標配,而各類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是非常受歡迎的目的地。不過最近,上海一家博物館的聲明引發了關注。聲明表示,大量企業在館內辦有償研學游等活動,許多活動團體在館期間不遵守博物館參觀規范和公共場所文明規范,極大影響了展廳秩序和文物安全。

博物館是公益性文化場館,肩負教育科普的職能。近年來,從更加智慧、精美的策展,到辦起科普講座、提升互動體驗,博物館不斷升級的服務舉措,都旨在讓歷史文化觸手可及,走向更廣闊的人群。走進博物館享受這些免費服務無可非議,但一些機構卻將其包裝成研學游的噱頭,在各平台上進行有償銷售,甚至冒用博物館的名義誤導參與者,客觀上擠佔了有限的公共資源。

感到鬧心的還有博物館裡的觀眾。對動輒幾十人的研學團而言,組織管理好孩子,培養他們的參觀禮儀,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環節。然而,不少研學團不遵守參觀秩序,有的團隊“講師”嗓門很高,形成不良示范﹔有的還放任孩子們喧嘩吵鬧,甚至堵塞安全通道。這不但影響了其他觀眾的參觀體驗,甚至有可能造成安全隱患。

更讓人擔憂的是,一些研學游傳遞的知識不嚴謹、不准確、不科學。以博物館為例,每個展陳側重不同主題,每件文物都是沉澱的知識。可有的研學游設計隨心所欲,講解同樣毫無章法,有時還會因為自身儲備不足,或者追求好玩有趣,出現誤解乃至曲解的情況。家長花費高價,孩子求知若渴,換來的卻是錯誤的知識。如此研學游不僅誤人子弟,還造成公共文化資源的浪費。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到大千世界、草木深處研學游,探訪印於書本、講於課堂之外的鮮活故事,大大豐富了學生們的生活經驗。近年來,正因疊加了研究性學習和實踐性體驗,研學游日漸升溫,市場蛋糕越做越大,衍生出戶外跋涉、鄉村農耕、傳統文化等多樣的主題與形式。然而,火熱背后,問題也不少:組織者、承辦方五花八門,一些機構並不具備資質﹔原來的旅游項目改頭換面成為研學游項目,價格卻翻了數倍﹔游中研學變成多游少學、隻游不學、走馬觀花的“打卡”式參觀……無論哪種,都背離了最初的用意,讓研學游變得低效甚至無效。

其實,研學游的關鍵,在於平衡游和學。這離不開優質內容的開發,社會資源的支持,更需要專業人士的把關。為了促進研學游的規范發展,不少地方陸續出台相關文件,同時推出精心設計的推薦路線,滿足不同需求。隨著各地研學游基地、公共場館設施與服務的不斷升級完善,家門口的紅色景點、非遺工坊,不遠處的田間地頭、綠水青山都是很有價值的“第二課堂”,能夠讓孩子獲益匪淺。規范使用,好好利用,研學游才能“研學優”。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