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鳳岡:寫好水文章 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王秀芳

2020年08月04日00:57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武陵山區,曾是陶淵明筆下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然而,21世紀以來,武陵山區卻因交通閉塞、用水困難等問題,成為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

如何攻克貧困堡壘,還人民一個新時代的“世外桃源”?貴州給出了答案。近年來,地處黔北地區的鳳岡縣,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青山為紙水為墨,繪就出一幅幅絢麗多姿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水利工程盤活土地資源

郁郁蔥蔥的森林、碧波蕩漾的水庫、絡繹不絕的游客……站在鳳岡縣進化鎮九龍山景區的玻璃觀景台俯瞰,一幅漂亮的山水畫卷盡收眼底。

然而,誰也想不到,2014年以前,這裡竟是“糧食都種不出”的小山溝。“山多地少,土壤貧瘠,缺水嚴重,很多庄稼不等成熟就已經枯死了。”提及以前的日子,聯合村村民李朝新記憶猶新,因為種庄稼無法增收,村裡人大多選擇外出務工。

庄稼不能“靠天收”!為解決農業灌溉難題,貴州將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作為加強水利管理、提高工程效益的突破口,並創新推出小型水利工程特別是小山塘、小水庫等工程有形資產的所有權、工程佔地的土地使用權及水資源的水權“三權”剝離的產權歸屬方式,吸引民間資金投入小型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

2012年,一家專門從事生態農業開發的公司看中鳳岡縣九龍山地區,計劃由公司出錢建成佔地96畝、蓄水近5萬立方米、可灌溉200余畝農田的九龍山塘。但這一計劃涉及33戶村民的土地佔用,很多人一開始並不支持。

“我家總共10畝地,建山塘要淹7.5畝,但我覺得這事可行,應該支持。”李朝新積極出讓自家土地,並與公司工作人員一起挨家挨戶做工作,經過反復協商,涉及土地佔用的農戶最終與公司達成一致。山塘建成后,產權屬於村民組集體所有,再由村集體作價,將山塘入股該公司,由公司負責經營,村民佔股25%,1畝土地可獲得1000元的年終分紅。

如今,該山塘已成為九龍山景區裡的九龍湖,通過山塘發展的養殖和觀光等業務也已逐漸步入正軌,昔日“靠天吃飯”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飯”。

“旅游旺季,景區經商的村民有50多人,人均月收入可達3000至5000元。”九龍山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不僅盤活了閑置的土地資源,還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和群眾穩定增收,一舉多得。

精准灌溉促進產業增收

走進平均海拔900多米的鳳岡縣永安鎮田壩村,隨處可見片片茶園。走近細看,翠綠的嫩芽上還挂著些許水珠,茶林間一根根鍍鋅管“噴柱”整齊挺立,管下連著入泥的水管,延伸至茶園深處。

“這裡是貴州省水利廳主導實施的‘建、管、養、用’一體化山區現代水利示范點,可實現自動化節水噴灌。”永安鎮副鎮長宴華介紹,得益於該項目,每畝茶園每年可增收近20公斤、產值增加上千元,300多家農戶直接受益,與以前形成鮮明對比。

20多年前,田壩村因長期缺水,成為當地有名的“干燒地”。為擺脫干旱影響,該村大力實施“水改旱”,通過較耐旱的茶葉代替水稻種植,一舉走上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並成為貴州省新農村建設的先進典型。

然而,田壩村缺水的現狀並沒有因為種茶得到根本性改變,反而成為茶產業發展的桎梏。“2009年的一次旱災,村裡90%的茶葉未發芽,導致春茶無收、夏秋季節無茶可採,僅大堰村民組380戶茶農就損失600多萬元。”宴華說,山區種茶急需水利保障,以避免干旱缺水導致減產。

2016年,貴州批准將鳳岡縣田壩有機茶葉生產示范園區建成全省“10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之一。為破解多年未解決的產業缺水難題,貴州省水利廳將田壩村作為山區現代水利示范點,建設高效節水噴灌項目。

截至目前,該示范點已建成提水泵站1座、水池2座、鋪設輸水干支管37.955千米、田間配水管網262.7千米、配套噴頭3.95萬套,4770畝有機茶園實現精准灌溉。

“干旱季節,工作人員通過遠程操控就能啟動自動噴淋,噴灌、滴灌、微灌等相結合的現代節水灌溉方式,有效解決了山區干旱區域有機茶園灌溉用水難題。”宴華介紹,農田水利設施的改善,讓群眾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責編:吳峰(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