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七星關:聚合群團力量 助力脫貧攻堅

2020年07月16日16:51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扶貧車間藤藝  趙夢楠 攝
扶貧車間藤藝  趙夢楠 攝

近日,貴州省七星區通過構建“一核多元”的組織、政策、陣地體系,搭好群團工作站服務平台,形成了“1+3+7+N”的組織體系、“1+5+1+N”的政策體系、“1+6+6+N”的服務陣地體系,上下聯動、左右聯動、內外聯動,推動群團組織幫助群眾解決日常生活中最關心、最困難、最憂慮的實際問題,以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聚集效應,初步實現安置點群眾收入穩步提高、素質明顯提升、精神持續提振的目標。

培根鑄魂聚人心 引導群眾知感恩

“紅星閃閃放光彩 紅星燦燦暖胸懷 紅星是咱工農的心 黨的光輝照萬代……”

清晨,在貴州畢節七星關區柏楊林易地扶貧搬遷點柏楊林長幼日間托養照料中心,幸福社區的老人們正歡聚一堂,齊聲高歌愛國歌曲。大家精神飽滿,引吭高歌,贊美生活,歌唱夕陽,為社區增添了不少生氣。

“自從有了這個照料中心,我們紅歌隊的老朋友們每天早上九點准時集中在這裡唱歌,有整齊的桌椅、有燒開的熱水還有圖書室等等,各方面都很好,我們從農村搬到這裡來,因為有了這樣休閑娛樂的地方,每天生活很開心、很滿意!”幸福小區居民王貴甫激動地告訴記者,能夠在晚年享受到如此好的政策,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讓他們覺得很感激。

“我們開展這個長幼日間照料中心的目的就是讓群眾有一個穩定的娛樂場所,幫助他們找到家的歸屬感,能夠團結搬遷的群眾。另外2樓除了培訓之外,每個月都要開展幾期感恩教育,通過學習革命歌曲,進行惠民政策的宣傳等,讓群眾思想上懂感恩、會感恩。”王科發表示,照料中心始終把“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由團委牽頭,工會、婦聯、科協、文聯、社科聯等群團組織和宣傳部協同配合,通過加強政策宣傳,向搬遷群眾宣講黨的脫貧攻堅、易地扶貧搬遷等惠民政策,通過學習革命歌曲,觀看正能量題材電影等,教育引導群眾銘記黨的恩情。

用心用情關愛照料 幫助群眾排憂解難

據了解,七星關區柏楊林長幼日間托養照料中心為全國首家集老人、幼兒日間托養照料,長者飯堂三者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台。共有七大功能區,基本滿足搬遷點部分“老幼”群體日間餐飲、醫療康復,休閑娛樂,閱讀學習等需求,同時,通過“送過去、請進來”等方式,開辦培訓班、開通網絡課、開拓挂職崗位,全面提升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服務基層能力。

“我們幫助搬遷過來有勞動力的群眾引導就業,同時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比如我們長者飯堂,就是專門為這些家裡沒有年輕人照料的老人准備的,每天中午來這裡吃飯,一頓飯菜3元錢,三菜一湯,兩葷一素,保証均衡飲食。”柏楊林街道辦工會主席王科發表示,除此以外還設立了四點半學校,聘請三位指導老師,為留守兒童進行課業輔導,加強閱讀學習能力,提供兒童游樂設施等,充分解決搬遷家庭老幼日常生活困境。

柏楊林陽光學校的二年級學生楊欣怡平日裡喜歡唱歌,他的願望是在課余時間能夠學唱歌。在希望小課堂,他的小心願得到了實現。

“每天放學我都要來這裡學唱歌,既有人照料我,又能學到自己的愛好,挺開心的!”楊欣怡高興得說到。

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點后續服務工作,圍繞“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標。區級各群團組織堅持以群眾為中心,通過“群眾點單”“中心派單”“部門接單”的方式,著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由婦聯牽頭,工會、團委、紅十字會等群團組織和教育、民政、衛健等部門協同配合,聚焦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區服務等工作多措並舉、綜合施策,幫助搬遷群眾解決后顧之憂,通過網格員、志願者、樓棟長廣泛收集群眾訴求,通過分類研判問題,提請部門幫助群眾解決難題,實現了服務的全覆蓋、全天候、零距離,社區安置居民對這個新家更有歸宿感。

同時,為認真貫徹落實好“新市民·追夢橋”文件要求,搭建“五橋五家”,圍繞健全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五個體系”,聚焦群眾所需、黨政所需、工青婦所能,堅持黨委領導、資源整合、共建共用,全力服務柏楊林街道搬遷群眾,將服務用聲音傳遞,充分發揮好“柏楊林之聲”廣播站重要作用,傳播知識文化,宣傳各項惠民政策、最新招工信息、農村致富帶頭人、街道好人好事事跡、節日祝福、安全宣傳等廣播內容,截至目前,已經開展了25期。

整合資源創業就業 實現群眾增收致富

在勵志扶貧車間內,幾名身體殘疾的搬遷群眾正在編織藤藝椅子。

“我每天都來這裡編椅子,一天可以編兩三個,一個能得20塊錢,一個月有一千多塊錢,我還是很滿意的!”楊青中表示。

楊青中因為肢體殘疾,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如今安置點辦起了勵志扶貧車間,楊青中和4名殘疾人干起了編織藤藝椅子的工作,有了穩定收入,日子越過越好。

為實現群眾增收致富,柏楊林街道脫貧攻堅夜校整合資源,對接街道合作社、聯系青年群眾等,多渠道開展夜校培訓,打破以往的傳統授課模式,結合實際,立足需求,開展了疫情防控的崗前培訓,助推街道復工復產,開展了搬遷群眾務工基礎培訓、廠裡參觀熟悉環境等活動。聯系了青年朋友,召開了座談會,聽取了搬遷青年代表思想情況,想法看法。對接廣州荔灣區“廣繡”培訓班,激發了婦女們學習的動力,街道搬遷婦女們紛紛表示,在培訓班能學到很多知識和技能,不僅能傳承手藝,也能通過學習找到工作。

為精准掌握就業需求,在群團工作站一站式服務中心開設就業服務咨詢窗口,為搬遷群眾提供政策咨詢,同時,組織街道干部、志願者、社區干部、網格員深入群眾家中走訪摸底,對每戶群眾勞動力基本情況和就業意願進行登記造冊,錄入大數據平台動態管理,精准掌握群眾就業需求。

分類開展技能培訓。針對搬遷群眾的實際情況、就業意願、崗位需求等,整合群團部門力量和資源,分類開展家政、廚師、藤椅編織、刺繡、服飾制作等技能培訓,不斷增強群眾脫貧本領和自我發展能力。

引導群眾就業創業。群團部門積極聯合人社、市場監管等部門,在柏楊林街道建立就業創業服務中心,充分利用經濟開發區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園區、國有物業公司、公益專崗、扶貧車間等資源優勢,積極為搬遷群眾搭建就業平台,讓770名搬遷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特別是針對未完全喪失勞動力的殘疾人,專門建立勵志扶貧車間,解決了部分殘疾人的就業問題。

同時,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平台,建立企業招工需要和群眾需求的信息通道,通過群團部門牽線搭橋,協調企業開展招聘會,引導安置點群眾外出就業,並對勞動力就業情況進行跟蹤了解,及時幫助群眾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截至目前,安置點已實現有勞動力的家庭每戶至少一人就業。

提高服務水平 筑牢戰斗堡壘 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強化法律宣傳。讓群眾搬進新家后有社區可依靠,想辦事有門路,遇難事有人幫。由婦聯牽頭,工會、團委及政法委、民政、司法等部門協同配合,從轄區志願者隊伍中選派法律專業、懂法律知識的志願者,協調區司法局、區委政法委等單位的法律顧問組建法律宣傳隊,通過入戶宣傳、講習宣傳、雲上宣傳等方式,開展《反家庭暴力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勸導居民守法並依法辦事,群眾法治意識明顯提升。

疏導群眾情緒。組織志願服務隊伍,深入安置點群眾家庭,面對面、心貼心與群眾開展情感交流,幫助群眾理順情緒、減輕壓力﹔組建心理咨詢專家團隊,依托安置點心理輔導室陣地,為安置點群眾提供心理疏導、心理撫慰和心理咨詢服務。

做好維權服務。建立婦女兒童權益維護中心,邀請專家和群眾中的黨員、團員、優秀代表組建巾幗調解志願服務隊伍和青年志願服務隊伍,用心用情開展家庭矛盾糾紛調解、反家暴法宣傳教育、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早婚早育治理等維權工作。

堅持創建為民惠民 不斷深化群眾文明意識

堅持把精神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由團委牽頭,工會、婦聯、文聯等群團組織和宣傳部、文廣局協同配合,通過黨員、團員、紅領巾和巾幗等志願者引領,依托脫貧攻堅夜校、連心站、新市民追夢書屋等陣地,大力開展繼續教育、普通話教學、防災減災、應急救護等志智講堂,並組織群眾開展讀書、研學、科普、“小手拉大手”等活動。

把移風易俗改習慣作為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設立黨員示范崗、團員示范崗、紅領巾示范崗和巾幗示范崗120個,吸納安置點優秀黨員、團員、少先隊員成為文明勸導員,引導居民愛護環境衛生,養成文明習慣。組織開展“和美庭院·干淨人家”環境衛生整治、“三活動一評比”和“鄉村振興巾幗行動”等文明素質提升主題活動20余場次,表彰衛生文明戶260余戶。

文體活動促發展,內涵提升強自信。由群團工作站統籌,組建業余文藝團隊11支,引導群眾歌唱《我家搬進柏楊林》《奔向春天,奔向幸福》《柏楊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禮贊》等歌曲,增加搬遷群眾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參與。圍繞重大節假日,開展送春聯、包粽子、慶團圓等文化活動,不斷豐富搬遷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為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保障、能致富,七星關區舉全區之力聚焦搬遷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緊盯群眾最困難、最操心、最憂慮的實際問題,下大力氣推進“新市民·追夢橋”工程,在總結柏楊林群團工作站創建經驗的基礎上,著力將群團聯合服務模式向其他有條件的鄉鎮(街道)推廣,使群團工作站成為打通引導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的重要陣地。(趙夢楠 張廣為)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