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業·人

水城:“三重奏”匯聚高質量脫貧激越交響

2020年07月15日08:12  來源:貴州日報
 

這,是一片貧困肆虐的土地——

峰巒如聚,離天三尺三﹔怪石嶙峋,巴掌地遍布。靠天吃飯,資源貧瘠,讓這個擁有近百萬人口的大縣長期深陷貧困難自拔。

這,是一片希望升騰的土地——

加速補齊“3+1”短板、農村產業革命風生水起、易地扶貧搬遷啟航新生活……一步一個腳印走,一棒接著一棒干,聚力擺脫貧困,這裡的干部群眾躍馬揚鞭自奮蹄。

這,是地處烏蒙腹地的水城縣,滇黔桂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近五年來,水城縣23.61萬人擺脫絕對貧困,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28.86%下降到1.5%。

山河作証,歲月為銘。

聚焦農村產業革命,推動“六個轉變”,水城在作答“脫真貧、真脫貧”答卷上底氣十足。當下,其正揮動如椽大筆,選准產業激活沉睡千年的土地,用好“產業鏈”打造利益共同體,強化技術培訓催生大批新型農民……在烏蒙山麓奮力描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麗畫卷。

用足“身邊地”:貧瘠之地“長出”脫貧新方向

小暑前夕,一場夏雨過后,水城縣營盤鄉高峰村分外妖嬈。

近處,瓜果蔬菜滿庭院,不復往日石旮沓﹔遠處,公路綠林兩相間,雲卷雲舒展新顏。

營盤本無桃。而今全鄉上萬畝脆桃,全仰賴於當年武昌脆桃“遠嫁”,得高山深澗庇護,享陽光雨露滋潤,在此扎根。

憑爽脆口感,營盤脆桃攢下好口碑,早些年,山中人家在房前屋后零星種植,果子成熟季,他們摘下變賣,幫補家用,但或因疏於管護、或因量小面窄,長期“小打小鬧”。

農村產業革命“沖鋒號”吹響以來,營盤鄉聚焦落實“八要素”的首要任務——產業選擇,以脆桃為“革故鼎新”開新局,圍繞“種什麼好”與“種好什麼”,下定決心推動優勢產業優先發展、優勢品種優先突破。

擺脫生計型農業的本底,在產業選擇上因地制宜,產業發展擴大規模、提升品質,同抓並舉,曾經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成了聚人、聚財、聚心的“三聚地”。

“我們動員群眾規模種植,也實施精品水果項目提升工程。”營盤鄉副鄉長黃國衛介紹,以高峰村為例,目前,該村種植脆桃7800余畝,品質、規模在營盤都屬於“核心中的核心”。

去年,高峰村採摘出售了近193噸脆桃,帶動650余戶村民增收,地裡的新喜悅讓位列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營盤鄉和生於斯、長於斯的窮鄉親挺直了腰杆。

今年,受疫情影響,上門收購商家同比往年明顯減少,但縣鄉兩級“以變應變”,一番“牽線搭橋”,讓貴州初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牽手”高峰村,以1元/斤保底收購,統一銷售。

“6000多斤脆桃賣了6000多元,收入和去年比,是少了點,但還是賺的!”忙完這季採摘,高峰村脫貧戶杜齊富盤算著在林下種植辣椒和生姜,讓一地生“兩金”,補足“缺額”。

觀念嬗變,是產業革命的深層次邏輯,九山半水半分地的營盤在螺螄殼裡做“道場”,用足“身邊地”,從野蠻生長邁步精耕細作,從自給自足向參與現代農業轉變,而今全鄉山地特色農業面積逾萬畝,未利用耕地面積僅剩不足200畝。

窺斑見豹,一個鄉鎮的農業經營之道,折射出水城以非常之力解“貧中之貧”的“方法論”。掙脫“開門見山”的樊籠,因地制宜選准產業,水城依山而立,書寫著高山也豐產的發展新篇。

在有“特”無“產”征程上,爬坡過坎——

從歷史深處走出來的水城茶,清代曾作為貢茶專供皇家。特有資源稟賦,更是賦予水城茶提前搶佔上市的“先機”。近年來,水城縣選擇茶作為主導產業之一,發展茶園8.8萬畝,其中可採摘面積6.5萬畝,2020年預計生產茶葉180噸。

在除“舊”布“新”平衡間,久久為功——

世居大山,山民習慣於種植傳統低效農作物,水城縣跳出傳統思維定勢,因地制宜,同群眾算細賬,選擇在低海拔區域種植獼猴桃、在中海拔區域發展刺梨,同時,立足氣候優勢,大力發展高山冷涼蔬菜、河谷壩區蔬菜。

……

同樣靠山吃山,別樣發展內涵。

土地上庄稼的“改頭換面”,是水城縣聚力大產業“頂天立地”、小產業“鋪天蓋地”的實踐縮影,也是其將土地打造為農民增收致富“綠色銀行”的生動剪影。

用好“產業鏈”:群眾“品嘗”致富新滋味

19攝氏度的夏天,涼爽如春。不過,“家門口”上班的“新滋味”卻讓水城縣楊梅鄉姬官營村村民楊建飛心裡熱乎乎的——早八晚六,規律“打卡”,天天兜裡裝錢。

“每天100元,他們不少人都買了摩托車上下班,比起背井離鄉找活,舒坦多了!”趁著揀棒上架空隙,楊建飛快人快語,“我們組每戶基本都有一個人在菌種場務工呢。”

楊建飛口中的菌種場,是2018年“落地”在她“婆家”楊梅鄉的產業扶貧項目。去年,菌種場生產菌棒超5000萬棒,產值達1.93億元,一個“舌尖”上的億元級產業鏈在此悄然崛起。

推本溯源,“億元級”背后,是數千百姓入“鏈”,共享利益聯結紅利的脫貧笑臉,亦是水城農業從粗放量小向集約規模轉變,在橫與縱的交匯處寫就發展新坐標的匠心獨運。

——縱,以創新鏈激活產業鏈,奮力攀高。

技術,是食用菌產業“命門”所在。近年來,在食用菌“工廠化”上昂頭領跑的水城縣,同中科院、貴州大學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立食用菌專家工作站、實訓基地。

“我們現在能生產黑皮雞樅、香菇、姬菇等9個品種,還有不少新品種准備進入量產階段。”水城縣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孟瑩表示,研發,讓企業如虎添翼。

向前端新品種研發要創新動能,向后端食用菌衍生品要產出,“首尾兼顧”的雙向發力,“劍指”技術“卡脖子”短板,牢牢把握科技創新主動權,水城食用菌產業風帆正舉。

——橫,以產業輻射面擴展產業鏈,闊步前行。

億元級食用菌產業,代表著的不是“1”,而是“1”+“34”的緊密抱團,每天,菌種場產出的菌棒,被南來北往的車輛運至縣內17個鄉鎮34個基地4877個大棚,開啟新生活。

億元級食用菌產業,實現的也不是單一目標,而是“1+N”的產業集聚效應。冷鏈物流集散中心、泡沫塑料框廠、有機肥廠、食用菌技能培訓學校等相繼建立,開辟新路徑。

環環扣精准,事事遠籌謀。讓“產業鏈”在產業扶貧中扮演舉足輕重角色,水城縣並不局限於“短平快”產業的九轉功成,其廣闊視野早已跳出“見子打子”式的“匹夫之勇”——

加工鏈不斷鞏固。享有中國野生刺梨之鄉美譽的水城,用精深加工為“摸起來扎人,吃起來養人”的刺梨果賦能,從原汁、飲料到口服液,從果脯、含片到面膜,各類產品琳琅滿目。

“我們今年上馬6條生產線,產品形態各有側重。”初好農業營銷總監陳彥名透露,以刺梨原漿為例,2.3公斤鮮果進廠“一個轉身”變為1升原漿,“身價”翻了一番。

功能鏈蓬勃興起。地處城郊的蟠龍鎮百車河居委會,深耕細耘農旅融合,開發民宿酒店、溫泉景區、水上樂園,舉辦節慶活動,每逢周末和節假日,不少城裡游客攜親帶友相會於此。

“我們開了農家樂,夏天生意好到不行。”“我們這裡去年還入選了第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端上旅游“飯碗”,摘得“金字招牌”,當地群眾打心底滿足。

做好產銷對接到利益聯結,通過做精“一條鏈”,水城農業“接一連二帶三”產業發展大格局雛形初具,實現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數據擺在眼前:近年來,全縣通過產業集聚發展,借助“三變”改革,農業產業利益聯結農戶14.71萬戶46.37萬人,其中精准聯結貧困戶2.47萬戶9.17萬人。

用活“土專家”:鄉土人才變新型農民

一把“剪枝利器”上下揮舞,一把鋤頭樁下賣力鋤草……與十裡八鄉聞名的獼猴桃種植“土專家”羅光祥打的第一個照面,是在水城縣米籮鎮獼猴桃基地裡。

“這些分枝要剪掉,不然會影響果子品質。”彼時,羅光祥正忙著給基地工人“上課”,上手示范,毫不“藏私”,獼猴桃於他而言,有著特殊的意味——既是培訓農民的載體,又是技術服務對象。

2012年,水城縣在沿水黃路阿志河大橋,經猴場鄉等地打造集“生態、旅游、文化”為一體的“百裡獼猴桃產業帶”,羅光祥所在的米籮鎮正好是產業帶上的核心區。

同年,他用自家一塊“瘦地”當“試驗田”,種了72株獼猴桃,首次挂果收入4000多元,乘勢而上,繼續流轉土地,2017年,他7畝挂果獼猴桃,總收入21萬元。

這番亮眼“成績”,緣起於一段“拜師學藝”的經歷。2010年,羅光祥師從三位農技專家,習得獼猴桃管護“武藝”傍身,他是六盤水首批接受獼猴桃種植技術培訓的農民之一。

多年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羅光祥總結出一套山地獼猴桃種植“獨門秘方”,借此本領,成為六盤水黔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獼猴桃種植基地的“高管”,年薪15萬元。

作為被高薪聘請過來的“大軍師”,羅光祥負責指導管護數千畝獼猴桃,也承擔著“傳經送寶”的“教學任務”,現在他的“徒弟”除了基地內的工人,還有不少“外來客”。

“土專家”“田秀才”以一技之長反哺山鄉,他們一手牽著“技術服務”,事關大地本季的豐收﹔一手牽著“農民培訓”,關乎更多群眾以科學知識武裝頭腦,孕育未來。

扎根鄉土,並成為產業興旺主力軍,以穿越古今的歷史眼光去審視,如羅光祥般的“土專家”破“土”而出,一批新型農民在水城縣涌現,亦是農業產業化的有益探索。

放眼生態水城,把鄉土打造成“人才高地”的生動實踐,不止於獼猴桃產業,亦不局限於一鎮一村,在這片生機盎然的熱土上,“土專家”“田秀才”的芬芳早已洒滿鄉野——

在阿戛鎮電光村,村民楊正安憑“專”與“鑽”,於1900米的大山之巔,制作火棘盆景,一躍成為苗寨裡賣火棘盆景第一人,早年光靠出售盆景,就可滿足一家人吃穿用度。

2019年,村裡牽頭成立紅火園林綠化農民專業合作社,專司火棘盆景制作,楊正安成了“技術顧問”,帶領更多貧困群眾把不起眼的“火果果”打扮成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楊正安等職業農民的驚艷亮相,改寫了小農經濟世代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固有印象,與此同時,水城“不拘一格用人才”,讓“土專家”用真本領換得“真頭銜”。

茶葉“土專家”蹇清卯的經歷可為佐証——他先后被評為高級農藝師、六盤水市管專家、貴州省茶葉學會茶葉審評專家等,還被六盤水市農業農村局聘為茶產業發展顧問。

烏蒙山巍然屹立依舊,北盤江春水東流如故。

這方山水,曾見証了水城在決戰脫貧攻堅的偉大征途上,用情與智精彩“撞線”的難忘記憶﹔也將繼續記錄水城用地、業、人,多要素集聚,緊緊圍繞產業革命“八要素”,推動“六個轉變”,兌現最美千鈞諾言的筑夢之路。

六盤水市委常委、水城縣委書記張志祥表示,水城縣將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凝聚前行的磅礡力量,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李衛紅 付鬆 黃誠克 馬剛)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