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變城鎮 農民變市民

——玉屏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2020年07月06日10:03  來源:貴州日報
 

太陽西斜,玉屏自治縣平溪街道康華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7個學生放學后齊聚群眾服務中心,經典誦讀、輔導作業、安全知識、思想道德教育……

“平時要工作,不能時時刻刻帶小孩。在這裡,小孩可以多學點知識,我們很放心。”搬遷群眾吳敏說,安置點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孩子讀書省心,大人工作舒心,老人看病不操心,一家人很幸福。

截至目前,玉屏完成搬遷對象1461戶6207人。搬遷工作重心從“怎麼搬”向“搬后怎麼辦”轉變。如何寫好玉屏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是玉屏需要攻克的另一道難題。

改變環境 換種生活方式

“以前,跑風漏雨的老木屋睡覺都不踏實,擔心突然塌了,哪能和現在的新房比!”田坪鎮楊柳新區居民付功樹看著自家的三層小洋樓,開心地說,搬遷后,每天種種菜、養養畫眉鳥,日子過得很舒服。

付功樹的老家在丙溪村芭蕉坪組,是典型的沙土地,每逢雨季,極易發生積水、塌方和滑坡。過去,每當大雨來臨,付功樹便拿上手鑼,從組頭敲到組尾,挨家挨戶提醒大家出門躲雨。長久以來,村民們夢想有一天能離開這個災難頻發的地方。

2016年,玉屏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啟動。2017年12月,芭蕉坪組村民搬出大山,住進雲起小鎮。

為更好服務搬遷群眾,雲起小鎮配套建設便民服務中心和幼兒園,楊柳新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在此基礎上,還配套建設玉屏第二人民醫院、九陽廣場、鄉愁館等設施,同時,簡化學校、幼兒園轉學辦理手續,解決搬遷群眾子女就學問題,有效提高搬遷群眾生活質量。

為幫助搬遷群眾早日適應新身份,玉屏9個移民安置點設立8個易地扶貧搬遷移民服務中心,在搬遷點每棟樓選舉1名樓長,9個搬遷點共97名樓長,實行動態管理,一周一走訪、一月一更新,確保易地扶貧搬遷貧困勞動力“出現一人、登記一人、幫扶一人”,做好移民后續精准服務。

穩定就業 生活有新希望

“我是殘疾人,在外面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隻能在家種地,生活苦,搬到這裡后,不僅住進新房,還能找到工作,真是太好了。”文願然從小右腳肢體殘疾,從玉屏新店鎮朝陽村文家組搬到康華社區后,又找到打掃衛生的公益性崗位工作,他很高興,一家人的新生活頓時充滿希望。

“目前,共提供22個崗位,但報名人數遠遠超過崗位需求。”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保潔員是公益崗位,主要是為無一技之長的中老年群眾解決生計問題,同時,還有“微工廠”為更多搬遷戶提供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60歲的姚茂蓮是小區“微工廠”扶貧車間組裝工人,說起在家門口上班,姚茂蓮贊不絕口:“國家政策好,把廠建到安置點附近,在廠裡上班,自己掙錢養活自己,減輕子女負擔。”

為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玉屏利用安置點人員居住集中的優勢,引進微小企業入駐安置點,為搬遷群眾創造就業平台。目前,玉屏安置點共有4個扶貧車間,后期將根據每個安置點的人口規模繼續組織引進企業入駐,幫助搬遷戶實現就業。

精准服務 群眾生活更安心

一場太陽雨,雲起小鎮山裡山外一派生機。搬遷戶付功樹走進自家“微菜園”,看到半個月前撒下的玉米種子,現在已經長出玉米苗,高興地說,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突然離開,就像跟老朋友忽然斷了聯系,心裡總是挂念。

今年4月30日,為幫助搬遷群眾實現“安得下來、融得進去、和諧發展”的願景,丙溪村“微菜園”順利落地。丙溪村活動室旁,近11畝土地被劃分為119塊“小菜園”,每塊面積約65平方米,滿足小鎮內有耕作需求的家庭。

“以‘新市民·追夢橋’為契機,從居民的實際需求出發,立足既有資源規劃設置‘微菜園’,促進搬遷群眾更好更快地融入新家園、新生活。”丙溪村黨支部書記夏文標說。

為銜接搬遷群眾農民和新市民“兩種身份”的轉換,玉屏聚焦群眾所急所需所求,迅速行動、精心部署、多點發力,搭“五橋”、建“五家”,縱深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體系建設,全力服務安置點職工、青年、婦女兒童等,將服務觸角延伸至所有搬遷家庭,進一步激發搬遷群眾內生動力,樹立自我勤勞致富意識,確保搬遷群眾“安得下來、融得進去、和諧發展”。截至目前,玉屏完成搬遷對象1461戶6207人。(付加娣)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