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東西部扶貧協作,貴州發展刺梨產業

小野果 出深山

本報記者 姜曉丹

2020年07月02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貴州,有一種叫刺梨的果子,形似梨,但表面密生針刺,想吃都不知怎麼下嘴。別看刺梨富含營養元素,但出了貴州,卻鮮有人了解,可謂“養在深閨人未識”。

“直接吃酸澀味較重,很多人吃不慣,本地一般用來泡酒。”當地人介紹,因為缺乏名氣、市場消費有限,刺梨雖滿山可見,卻無法帶來理想的收益。村民們還是隻能守著幾畝薄田,種玉米當口糧。

怎麼把滿山的小刺梨變成村民致富的“金果果”?

2018年底,廣東省第一扶貧協作工作組協調廣藥集團調研團隊來到了貴州黔南。調研團隊沿著蜿蜒逶迤的山路,走進山間地頭開始與刺梨打交道。

起初,調研結果並不樂觀。刺梨不僅口感不太適合消費者需求,同時地域特性強、品種單一、成熟期集中和當地工廠生產標准化程度低等因素也制約著產業進一步發展。“無論是生產技術研發還是營養價值開發,當地此前的種種舉措都沒有獲得明顯成效。”相關幫扶企業負責人介紹。

口感不“討喜”,就加緊研發,用98天時間成功試產新款飲料,取名“刺檸吉”。此后,與刺梨有關的潤喉糖、龜苓膏等產品也相繼試產成功。加工能力薄弱,就迅速對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目前,刺檸吉日均產量達50萬罐,2019年直接消耗2000畝以上的刺梨果。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並了解刺梨,這款飲料的銷售額很快突破了1億元。

同時,為補齊市場化運作不足的短板,貴州省政府也在大力推進刺梨產業品牌建設。6月8日,貴州刺梨公共品牌及系列標准發布會在貴陽舉行,給貴州刺梨品牌建設再上台階注入了更多活力。

品牌賦能帶動產業發展,東西部扶貧協作讓刺梨走出深山,走進鬧市,也讓許多人的生活有了盼頭。

在惠水縣刺檸吉生產車間當卸罐工的王明英就是其中一人。“易地搬遷后,新家就在工廠對面,既方便工作也方便照顧家人。”王明英喜滋滋地說,家裡去年就脫了貧。“月收入能有3600元呢,日子好多了!”龍裡縣茶香村也因為刺梨大變樣,從2000年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的省級二類貧困村,發展成現在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如今,貴州刺梨種植面積超過176萬畝,種植受益農戶達6.5萬戶、21.7萬人,戶均增收6138元,小刺梨正日漸成為脫貧致富的大產業。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02日 第 10 版)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