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天天都是“生態日”

2020年06月21日08:56  來源:貴州日報
 

“必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貴州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增添了無限信心。

2015年,貴州啟動建設“綠色貴州”三年行動計劃﹔2016年,貴州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2017年,貴州將每年6月18日設立為“貴州生態日”,並將“大生態”列為三大戰略行動之一。

6月18日,第4個“貴州生態日”,全省各地採取線上線下多種形式,開展了主題攝影展等系列活動,全力展現貴州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營造人人護環境的良好氛圍。

“貴州生態日”已經成為全省人民踐行生態理念、共建綠色家園的重要載體,成為多彩貴州一道亮麗的綠色風景線,再一次証明貴州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信心和決心。

365天,天天都是“生態日”。保護綠色生態、發展綠色經濟、深化綠色改革、厚植綠色文化……貴州生態變革,落腳在每一戶、每個村、每座城。

一位護林員的綠色堅守

“樹林,對大家的重要性,我最了解了。”這是護林員王華文最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

今年70歲的王華文,是大方縣羊場鎮穿岩村坡頭組人。坡頭組是穿岩村荒山坡頂的一個彝族村民組,曾經有一片原始森林,因遭到毀滅性的砍伐,森林逐漸變成了荒山禿嶺。每逢雨季引發山洪,都會讓村民苦不堪言。

1972年,高中畢業的王華文一邊在村裡當代課教師,一邊利用業余時間上山種樹,並義務承擔看護山林的任務。

“種地種到天,開荒開到岩。”村民依靠開荒種地生活,廣種薄收。“這樣下去不是辦法。”王華文決定,放棄近20年的民辦教師生涯,一心扑在養護這片山林上。

“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這是我們唯一的選擇。”王華文不僅發動家人種樹,還號召學生家長義務加入種樹隊伍。

為了方便植樹造林,1982年,王華文在山腰上筑起土坯草房,承包600多畝荒山植樹造林,一干就是38年。

如今的坡頭組,到處郁郁蔥蔥。在王華文看來,這些樹木如同自己的孩子,由他親手“撫養”長大,每天都要看上一遍,心裡才會踏實。

據統計,像王華文這樣的生態護林員,貴州有17.25萬人。“生態護林員為貴州森林資源的有效保護打下堅實基礎。”貴州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美鈞說。

近年來,貴州生態文明公眾滿意度一直居全國前列。森林覆蓋率從1962年全省第一次森林資源調查的10.7%,增長到如今的59.95%。此外,貴州還擁有4個世界自然遺產地,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一個村寨的綠色轉型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綠色生態,本就是山村的主打色。從2009年至今,貴州有35個村落獲得“全國生態文化示范村”稱號。

聳立在黔北和渝南重巒疊嶂中的堯龍山脈,平均海拔1100多米,森林覆蓋率達75%,渾然天成的自然風光和涼爽的氣候,讓堯龍山逐漸成為重慶人的“后花園”。

“那些年,我們這兒雖然空氣好,但有些地方還是被砍得光禿禿的。”堯龍山村村支書陳文發說。隨著重慶避暑游客的到來,堯龍山人以砍樹增加收入的觀念也逐漸開始改變。

“要想富,就要保護生態,恢復植被。”多年來。堯龍山人年年造林、天天管護,生態已經得到較好的恢復。

山還是那座山,但村子裡的光景大不一樣了。2016年,隨著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堯龍山的旅游業越來越旺了。截至目前,堯龍山村共有旅館102家,經營床位2586張,旅游產業年收入約2500萬元。

旅游業的興起,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我們打造了以堯龍香米為代表的系列旅游產品,帶領老百姓繼續增收致富。”堯龍山鎮人大主席羅權說。

以林業發家,以生態文化旅游業強家,綠水青山成為村民的聚寶盆。2018年,堯龍山村獲評“全國生態文化示范村”。

近年來,貴州生態旅游業持續“井噴式”增長。貴州省生態環境廳廳長楊同光表示,2019年,貴州縣城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98.3%,地表水水質狀況總體優良,貴州生態文明“金字招牌”越來越靚!

一座城市的綠色步伐

走進位於花溪區燕樓鄉的貴陽中電環保發電有限公司,在中央處理中心可以看到,整個發電廠的生產數據及煙氣平排放實時數據,同步傳到貴州省生態環境廳環保檢測中心。

垃圾變廢為寶。根據貴陽市垃圾處理現狀和未來預期特點,發電廠工程規劃容量為4條日處理能力600噸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線,總規模可達日處理能力2400噸。“目前項目全年的發電量為1.5億度,煙氣排放嚴格執行國家排放標准,實際排放優於歐盟的標准。”貴陽中電環保發電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李想介紹。

“雖然天天與生活垃圾為伴,但這裡幾乎與‘臭’字絕緣。廠區裡綠樹環繞,空氣清新,幽雅整潔,猶如一個生態公園。”住在附近的市民劉雲麗說。

目前,花溪區共投入400余萬元完成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改造淘汰,對麟山、獅子山、金龍三家水泥廠實施關停拆除。

通過制定碧水保護行動、河長制工作方案等,花溪區全面落實河長制、第三方治理與第三方監管機制,完成阿哈水庫、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水源保護區生態搬遷。同時,開展南明河花溪段綜合治理,實施花溪河清淤、污水收集系統改造等工程,青岩、石板、孟關污水處理廠相繼投入使用。

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2019年11月16日,花溪區正式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榮譽稱號。

花溪的綠色步伐,只是貴州生態文明建設驕人成績的一個縮影。連續四年,貴州綠色經濟增長速度領跑全國。貴州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陳少波表示,今天的貴州,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綠色經濟佔生產總值比重分別從2016年的33%提高到2019年的42%左右,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幅全國第一。

抬頭望天,是賞心悅目的貴州“藍”﹔放眼看山,是萬物蔥蘢的貴州“綠”﹔低頭看水,是滿河漣漪的貴州“清”……這一切背后,是貴州通過長期實踐,走出的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之路。(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謝巍娥 尚宇杰)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