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黨建引領 創新產業發展 助推鄉村振興

——鬆桃自治縣正大鎮從荒山野嶺到“花語長征”的蛻變

2020年03月29日09:05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編者按

近年來,貴州省鬆桃苗族自治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緊緊圍繞銅仁市深入推進“民心黨建+‘三社’融合促‘三變’+春暉社”改革實施意見的安排部署,凝聚農村發展要素,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為與全國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証。本文以鬆桃自治縣正大鎮從荒山野嶺到花語長征的蛻變為例,旨在以微觀的視角反映在大黨建的引領下宏觀變革助推鄉村振興的方法與路徑。

背景:“老弱貧瘠”的落后原貌

正大鎮位於鬆桃苗族自治縣東部,東鄰湖南省鳳凰縣落潮井鄉,西接本縣盤信鎮,南接大興鎮,北抵長坪鄉及湖南省鳳凰縣臘爾山鎮。距縣城34公裡。全鎮總面積104.5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8248畝,全鎮轄下5961戶,25834人。苗族人口佔75%以上,屬於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建成正大油茶園區之前,主要以種植小麥、馬鈴薯、油菜、蔬菜、烤煙為主。以往的油茶園區原址,可不像現在這樣美得“詩情畫意”。據當地百姓講述,隻有一條毛坯路通往村裡,走進去,隨處可見的是破舊的木房、狹窄的泥巴路、旱廁、豬棚牛欄。為了生計,村裡的年輕人盡數外出務工,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殘”。久而久之,耕地荒廢越來越多,漸漸變成荒山野林。種樹不長、種糧不收,老百姓不僅日子窮,環境也差,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16%,用村民的原話說“那幾年沒有人肯外嫁到這裡”。

2011年,為早日實現同步小康,不落一戶、不落一人。結合正大鎮突出的三大優勢優勢,鬆桃苗族自治縣委政府提出的“組建大黨委、構建大黨建、推動大發展、實現大服務”思路,以“基礎實、產業強、百姓富、生態美”為目標,以“黨建+”助推精准脫貧為抓手,投資2.5億元,規劃建設正大鎮1.2萬畝油茶產業園區。園區於2016年正式建成投產,共規劃種植油茶12000畝、精品水果3020畝,養殖中蜂200箱、生態鵝6000羽,提供勞動就業崗位3800余人次,帶動192人脫貧致富。

做法:窮則思變的奮斗史

(一)變思路,綜合優勢資源辦融合產業。勤勞的正大人民不甘於貧窮與落后,在鬆桃苗族自治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改變了千百年來“小農耕作”“單打獨斗”的發展思路,以“基礎實、產業強、百姓富、生態美”為發展目標,結合自身三大主要資源優勢,發展起以1.2萬畝油茶園區,帶動食品加工、鄉村旅游、油茶加工、漁業養殖、中蜂繁殖和精品水果種植等多產融合的產業園區,帶領正大人民走向致富的奮斗之路。一是氣候地理優勢。正大鎮地處亞熱帶,是季風濕潤氣候,弱酸性土壤,丘陵標准地貌,靠近官舟河、瓦窯河水流豐富,擁有5個水庫。適合種植油茶,發展金秋梨、蜜李、櫻桃為代表的精品水果,以及養殖蜜蜂和喜水家禽。氣候地理上的優勢為產業園區解決了種植生產和增收的問題。二是人才優勢。產業園區建立以來,鬆桃苗族自治縣委縣政府通過多種渠道招收人才返鄉創業,同時幫助正大鎮黨委和產業園區管委會通過成立長征春暉社,以微信等多個形式,搭建家鄉與在外人員的信息溝通平台,聯系反哺無路、回報無門的仁人志士和在外人員,凝聚長征村各行各業的精英人士回鄉就業創業。並向外引進擁有種養殖經驗、現代化管理經驗、電商運營經驗等專業人才,為產業園區解決了培育培訓、園區管理,經營銷售等問題。三是區位交通優勢。正大鎮長征村地處黔湘二省結合部,距銅仁市區29公裡、縣城34公裡、鳳凰古城38公裡、銅仁鳳凰機場11公裡,201省道、玉銅鬆城際快速干道、鬆銅高速公路擦邊而過,與國家4A級景區苗王城、省級現代高效茶葉示范園和生態健康養生產業園區互為犄角,區位交通優勢為產業園區解決了成品和半成品運輸問題。

(二)變主體,突出黨的領導建立黨組織。正大人民經過長時間的探索,無論是農戶私人創業還是公司獨自承包,在解決產業規模化、土地流轉、群眾利益等主要問題上,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了農民創業的積極性又使得公司難以實現大規模盈利。

為早日實現同步小康,結合突出的三大主要優勢,正大鎮按照鬆桃苗族自治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組建大黨委、構建大黨建、推動大發展、實現大服務”思路,以基層黨組織為產業園區發展管理主體,以“黨建+”助推精准脫貧為抓手,選擇油茶產業園區內地域相鄰、功能互補、產業集聚的長征村、正光村、官舟村、聚寶村四個村黨支部聯合起來,建立正大油茶產業園黨總支(黨委)。明確1名鎮黨委委員為片區黨總支書記,四個村黨支部負責人為黨總支副書記,通過片區黨總支聯系會議,四個副書記立足實際,共謀發展規劃、共建產業發展、共治園區管理、共享利益分紅。“四共”發展模式協調整合產業園區現有農地、水域、油茶、人力等資源,把沒有條件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邊牆、官舟、聚寶等村的食品加工、鄉村旅游、油茶加工、漁業養殖、中蜂繁殖、精品水果種植等項目“搬”到園區來集中發展,實行異地聯動“抱團”發展。

主體的切換,強化了黨對產業園區的組織領導,確保片區工作有人思、有人抓、有人管,以黨建帶動產業園區建設,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增強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促進農村生產力、生產關系和資源要素等有效融合,有力了推動產業園區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激活了農村發展動力,走出了一條黨建促脫貧的新路徑。

(三)變機制,推進“三社”融合助園區發展。對比起以前正大鎮村民自產自銷,或者把土地租賃給創業者、公司后,就退出土地經營管理,隻能獲得每年固定的土地租金等落后模式機制,在正大鎮建立完善片區黨支部,提出“四共”發展模式后,第一步就是改變落后機制,建立創新機制。一是通過建立“貧困戶+合作社+龍頭企業”合作機制,充分利用園區現有農地、水域、油茶、房屋、人力等資源,採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資金、資源、技能等以股份形式入股,參與到合作社、龍頭企業的運營,促使農村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按照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等進行分類分別設股和明確分紅方式,農民以股東身份參與分紅,讓農民荷包“鼓”起來。資源價值得到發掘利用,讓資源“活”起來。二是通過建立“股金社+有效資產+金融機構+貧困戶”發展機制,把貧困戶手中的“精扶貸”資金、閑散資金等資金集中整合起來作為原始股金,由公司或合作社對資金進行集中使用管理和統籌規劃發展,解決好企業或者合作社的資金瓶頸,讓產業發展“穩”起來。三是通過建立“供銷聯社+電商平台+大數網絡”銷售機制,將引進的擁有種養殖經驗、現代化管理經驗、電商運營經驗等專業人才,聯合供銷聯社,打通互聯網電商,拓寬產品銷售渠道,保障園區的成品及半成品銷售,將產品快速轉化為利潤。四是通過建立科學分配機制,實現利益共贏。產業園區內油茶、精品水果產業按“631”的模式分紅。既種植管理企業收取6成收入,貧困戶佔3成,所佔土地村集體佔1成。蜂蜜產業按照“6211”分紅模式,貧困戶佔6成、合作社佔2成、資源村佔1成、項目村佔1成。竹筍加工採取兩次分配鏈接方式分紅。首先加工廠按照出市場價20%的價格從貧困戶手中收購原材料,提高貧困戶勞務收入。其次企業利潤按“6211”人分成模式將收益的6成分配給貧困戶,提高貧困戶扶貧基金分紅。

四個機制的建立完善,進一步把合作社、股金設、信用聯社“三社”,及資源、資金、農民有效捆綁起來,形成利益鏈接,從而較好地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把產業園區從生產、資金、銷售全過程管起來,最終形成多方互補讓效益“提起來”。企業投資、群眾出地投勞、政府完善基礎設施、合作社提供技術支持,幾方互補,實現多方共贏,實現了產業園區快速發展和效益巨大提升。

成效與反響:貧瘠的土地蛻變為“花語長征”

(一)思路的改變,換來產業園區融合高速發展。正大鎮轉變思路后,依托三大主要資源優勢和鬆桃苗族自治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扶持,積極發展食品加工、鄉村旅游、油茶加工、漁業養殖、中蜂繁殖和精品水果種植等6種特色產業,共規劃種植油茶12000畝、精品水果3020畝,養殖中蜂200箱、生態鵝6000羽。全面提升產業園區發展空間和內生動力,實現園區多產業快速增收。一是苗王系列食品加工。結合資源季節特點,夏季加工竹筍、冬季加工油茶,其他季節加工挂面,完美避開園區“淡季”,實現了資源的整合利用。加工廠投產后預計每年可加工干竹筍12萬斤,產值達500余萬元,銷售收入可達400萬元﹔每年加工挂面15萬斤,產值達50萬元,銷售收入可達40萬元﹔盛產期每年可加工茶油100萬斤,產值達6000萬元,銷售收入可達5000萬元。二是中蜂繁殖基地。利用長征村、官舟村39戶100人的產業扶貧基金從遵義引進中蜂100箱進駐園區進行蜂蜜生產與蜂種繁殖,按每戶貧困戶分配2至4箱計算,可實現貧困戶受益全覆蓋。根據蜂蜜市場價格,每箱蜜蜂純利潤2500元,蜂蜜總收入25萬元,銷路由幫扶責任人認領銷售。三是鄉村旅游。結合油茶園區水域資源(張家橋水庫)、油茶、格桑花和林木等資源打造集旅游觀光、農業體驗、特色餐飲、休閑渡假為一體花語長征鄉村旅游項目,把長征村集體經濟涵蓋其中,參與分紅。目前己完成投資300萬元,建成休閑小木屋15間、9棟高檔小別墅、4.6公裡木棧道和2.5公裡環湖自行車道。吸納園區附近貧困戶到觀光園就業務工,通過勞務報酬、土地入股分紅等模式增加貧困戶脫貧致富能力。四是油茶產業。依托8000畝油茶,進行集採摘、加工、包裝一條龍生產服務。通過商品銷售,增加企業、貧困戶和群眾、村委會的收入。目前園區共有一家龍頭企業帶動,三家合作社經營。五是養殖業。利用油茶園區良好的生態大力發展生態鵝、生態魚立體養殖業,供應花語長征觀光園餐飲用﹔同時在張家橋水庫開放進行野生魚垂釣和銷售服務,實現年利潤30萬元。六是精品水果。油茶園區現有果園300余畝,其中品種有獼猴桃、金秋梨、櫻桃、李子等8個品種,年產值200余萬元。提供勞動就業崗位2000余人次,實現每人每月勞動平均收入3500元。

對比2016年未建成園區前,正大鎮平均畝產收益800元、人均年收入3800元、16.17%貧困發生率。截止2019年,產業園區食品加工產業年利潤120萬元、油茶產業年利潤2000萬元、養殖業年利潤50萬元、精品水果產業年利潤200萬元、旅游及配套產業年利潤180萬元。實現平均畝產收益3125元,同比增幅290%、人均年收入6000元,同比增幅57.9%,貧困發生率降低至1.36%,帶動192人脫貧致富。

(二)主體的改變,強化黨建引領提升隊伍力量。在鬆桃苗族自治縣委縣政府的思路引領下,正大鎮以“民心黨建+”為助推精准脫貧的重要抓手,在黨建的引領下,黨員示范、產業互動,充分調動黨建資源,切實加強基層組織體系建設,通過“長征油茶產業園片區黨總支”聯建與園區建設有機結合,實現了共建、共謀、共治、共享,取得良好的效果。進一步強化了產業園區黨建引領,提升了產業園區管理隊伍。一是在黨建的引領下,用好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社、農村信用社,以油茶為主體產業,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目前已發展了特色食品加工、中蜂繁殖、鄉村旅游、精品水果、油茶種植、漁業養殖等不同產業,實現園區多產業融合發展,已打造成一個以花語長征為主題的鄉村旅游景點,多渠道的幫助本村及周邊的邊牆、官舟、正光三個村貧困戶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二是建立村干部從兼職干部變專職干部的制度機制。政府幫助村干部提供自我提升平台和提高勞動報酬解決村干部后顧之憂,讓其全心投入同步小康,鄉村振興事業。

截止目前,產業園區累計創造長期穩定就業崗位120個,帶動提供就業3800余人次。提高15個村干部平均報酬3500元以上,持續激發村干部干事創業激情,助力鄉村振興人才振興。

(三)機制的改變,強化“五位一體”提高農民收益。正大鎮產業園區集體經濟發展按照鬆桃苗族自治縣委縣政府的規劃建議,採取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村委會+農戶模式,通過“五位一體”實現產業發展四方受益。一是園區變景區。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加強規劃布局,將園區按功能區劃,推動園區景區化建設,建成了苗王系列食品加工、漁業養殖、鄉村旅游、蜂蜜繁殖和精品果園,以豐富的業態吸引游客觀園、賞花、游玩、燒烤、垂釣等。二是一產帶三產。產業園區以轉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傳統習慣、傳統身份為出發點,通過資源整合、資金整合、產業聯合等多種形式聯動“六大產業”,賦予周邊群眾滾動發展的空間和內生動力。深入實施“六綠”行動,大力推進農村六大功能提升,實現園區旅游井噴式增長。三是基金變股金。採取“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村委會+農戶”利益合作模式,建立完善企業、村集體、農民利益分配機制,把省市縣產業扶貧基金整合起來,轉變為園區產業發展原始股金,參與企業利益分紅。目前有4個村有79戶貧困戶211人入股,入股資金396萬元。四是資源變資產。採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把農戶手中的土地、房屋、廠房等固定資產盤活為產業園區、村集體資產。2016年以來,完成土地流轉3200畝,涉及農戶375戶,其中實現土地租賃223戶1860畝,土地入股152戶1340畝。五是服務變股份。村委會參與產業建設、發展,負責土地流轉、矛盾糾紛調解,解決產業發展后顧之憂,用服務入股產業變股份,參與項目經營分紅,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機制的改變最大成果,就是為正大人民充實了錢袋子。正大鎮長征村園區產業通過異地聯動、多產業融合和“五位一體”發展,實現企業、合作社、貧困戶、集體經濟四方受益。一是按631”的模式分紅的油茶、精品水果、鄉村旅游產業,種植管理企業收取6成收入,貧困戶佔3成,所佔土地村村集體佔1成。按照油茶盛果期計算,1畝地可收入7500元,其中企業可收入4500元,貧困戶2250元,村集體經濟750元,以長征村人均2畝地為例,貧困戶每戶每年可分紅4500元。二是按照“6211”兩次分紅模式的中蜂養殖採取兩次利益鏈接方式分紅。首次蜂蜜產品,貧困戶佔6成、合作社佔2成、資源村佔1成、項目村佔一成,39戶貧困戶每戶能增收3846元,合作社(蜂蜜管理人員)增收5萬元,資源村(佔用土地村)和項目村(異地發展項目村)村集體經濟分別增收2.5萬元。其次蜂種繁殖,按照每箱蜂種800元計算,100箱蜜蜂能年繁殖50箱,蜂種收入有4萬元,貧困戶每戶增收615元,合作社增收8000元,資源村(佔用土地村)和項目村(異地發展項目村)村集體經濟分別增收4000元,實現二次分配。三是竹筍加工採取兩次分配鏈接方式分紅。首先加工廠按照高出市場價20%的價格從貧困戶手中收購原材料,提高貧困戶勞務收入。其次企業利潤按“6211”的分成模式將收益的6成分配給貧困戶,提高貧困戶扶貧基金分紅。

截止目前,實現79戶農民每年入股分紅39.5萬元、合作社每年增收15萬元、企業每年增收1200萬元、以長征村為主的四個村集體經濟共盈余50萬元。

(四)春暉社行動,增加蛻變花語長征社會力量。通過成立長征春暉社,以微信、電話、倡議書、邀請函、慰問信等形式,搭建家鄉與在外人員的信息溝通平台,聯系反哺無路、回報無門的仁人志士和在外人員,凝聚長征村各行各業的精英人士,為長征春暉使者搭建平台、溝通渠道,讓春暉使者有“家”。同時春暉使者讓春暉社有“愛”。長征春暉使者以“感恩、盡孝、反哺、回報”春暉理念為推手,源源不斷地“引愛回家”。如龍滿英使者“小紅包獻大愛”倡議讓一塊兩塊的紅包變成了全村60歲以上老人的“冬棉鞋”,葉昌庭等4名春暉使者投資200萬在園區開農家樂,解決貧困戶就業3200人次。

探討:蛻變過程的總結探索

以前的正大鎮長征村,山多水缺、交通不遍,村民生活苦不堪言,村“兩委”班子戰斗力不強、缺乏凝聚力,產業結構單一,是一個有名的村集體經濟空殼村。用當地老百姓常說的一句話來說就是“鳥不拉屎,雞不下蛋”的地方。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想都想不到,它迎來黨的好政策,在鬆桃苗族自治縣委縣政府的極力打造下。按照“政府主導、供銷主抓、部門配合、市場運作”的工作思路,深入推進“強基固本三年攻堅行動”,以抓好“三支隊伍”建設和建立村干部報酬穩步增長機制為契機,著力深化和豐富“民心黨建”工程內涵,全面筑牢基層戰斗堡壘,推進村黨組織建設和村干部職業化管理。一是通過加強推進村黨組織組織建設,擴大黨的組織在園區的有效覆蓋,進一步匯集基層組織力量、市場力量和社會力量,著力凸顯扶貧實效。二是通過黨建引領、多產融合、資金整合、力量聚合等方式,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成功走出了一條科學治貧、精准扶貧、有效脫貧的農村發展新路徑。三是通過建立“片區黨支部”和“民心黨建+‘三社’融合促‘三變’+春暉社”,在黨建引領下,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社、農信社功能,促進農村生產力、生產關系和資源要素等有效融合,有力了推動園區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激活了農村發展動力,有力助推了全面建成小康。

現在的長征村,貼上了“花語長征”農旅一體化生態農業觀光園度假村的標簽,一灣湖水碧波蕩漾,漫山遍野油茶、格桑花海隨風搖曳,青翠的茶林、花海間一棟棟木制小別墅格外別致,觀光步道上,游人如織。整個度假村風景如畫,美不勝收。被評為全縣集體經濟示范村,美麗又宜居。(李旺興 陳宇威)

(責編:鄧慶雨、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