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水城:“三業”聯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2020年03月24日08:36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水城縣脫貧致富產業園。陳江南 攝
水城縣脫貧致富產業園。陳江南 攝

每天清晨,貴州省水城縣營盤鄉羅多村的李茶美都會早早地出門,開始一天的忙碌。

從村活動室到砂石廠約4.5公裡的通組路,是她要負責保潔的“地盤”,每天至少清掃一次,不但要保持路面整潔,還需要不定時清除路邊雜草。

工作內容很簡單,但她卻格外珍惜,做得特別認真賣力。戴了大半輩子貧困“帽子”的李茶美坦言,自己都沒有想到,竟然能成為村裡的保潔員,像城裡工薪族一樣按時上班、按月領薪。

“貧困戶要脫貧,首先是就業,特別是對於剩余勞動力多的水城來說,貧困戶就業對於脫貧具有特殊意義。”水城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楊豪表示,點燃希望之光,才能照亮脫貧之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水城縣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開發公共服務崗位,按照“因事設崗、因崗選人”原則,相繼開發農村保潔、保安、護路、護水等崗位,讓貧困群眾就近就地就業。

既在困難之中“拉一把”,也杜絕“養懶漢”。

在水城縣,公共服務崗位只是一個有效補充,在整個就業扶貧中的佔比不高,更多貧困戶是通過發展產業,摘掉貧困帽兒的。

這兩年,水城縣有兩個脫貧致富的“金果果”,一個是紅心獼猴桃,一個是刺梨。

“種植刺梨沒有什麼巧計,就是要勤快。”今年73歲的劉思啟如今有了一個新外號——“刺梨王”,家裡7畝多的刺梨地,在他的精心伺候下,去年共產出了15000多斤的果子,賣了45000多元錢。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因為刺梨,劉思啟家裡的老屋變成新居,陸續添置了飲水機、智能洗衣機、冰櫃等家電,老人心裡那個歡喜,“今年過年,我給小孫子們還發了三四千元的大紅包,大家都很高興。”劉思啟笑盈盈地說。

擺脫貧困,產業是根本之策,做大做強高價值的產業才能實現精准扶貧。為此,野鐘鄉發展了2800多畝刺梨產業,還正在打造一個1500畝的示范刺梨基地。

52歲的謝成舉是米籮鎮俄戛村的獼猴桃“管護專家”,種了6年獼猴桃的他,不但成功擺脫貧困,更有著與眾不同的脫貧認識——產業脫貧只是前奏,產業致富才是歸屬。

當初,在眾人的質疑中,謝成舉將家裡所有土地都種上獼猴桃。如今,村裡每一位群眾都自覺種上了獼猴桃。紅心獼猴桃產業的興旺助推了俄戛村的發展,深耕大山的“脫貧戶”們將田間地頭的方寸土變為脫貧致富的金窩銀窩,鼓了腰包,開了眼界,產業革命之路越走越寬。

就業與產業,離不開學業。

2019年12月1日,雙水街道沙龍社區便民服務站三樓的大廳裡,從大連來的培訓老師正給學員們講解家政服務的知識,台下60多名學員正認真的聽著,鄭賽平也是其中之一。

她是一位“新水城人”,老家是浙江台州的她,去年8月帶著女兒從浙江台州回到丈夫的老家水城,沒有工作,日子也過得緊巴巴。

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引導下,鄭賽平參加了社區的家政服務和物業管理技能培訓,並獲得了職業技能培訓合格証書。有了一技之長傍身,加上直爽的性格和做事細致認真,最開始在社區做保潔員,后來還被推薦成為了社區1號樓和3號樓的樓長。

對鄭賽平來說,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才真正開啟了在水城的新生活。

水城縣通過持續推進促就業、強產業、助學業的“三業”聯動,讓群眾看到了穩定增收的希望。

深化扶貧勞務協作,加強輸入地和輸出地有效對接。加大扶貧車間支持力度,適度開發公益崗位,才能促進穩定就業、就近就業、提升就業。

打好產業特色牌,培養本地能人,發動群眾充分參與、引入規模企業帶動,與鄉村發展有機體融合,才能強產業。

產業業態需要創新,就業崗位不斷更迭,知識技能不足,就業渠道不穩定,無法適應鄉村發展需要,助學業適逢其時。

“三業”聯動為水城縣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也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陳江南 魏容)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