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370余名農技專家盡銳出戰 助春耕保生產

2020年03月03日14:03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朗溪鎮河西村500畝大壩。鄒雪慶 攝
朗溪鎮河西村500畝大壩。鄒雪慶 攝

“大家在嫁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枝條上的芽頭,然后在枝條的這一面削去大概五公分,另一面削去兩公分左右,達到樹杆和枝條有機的結合,結合好后再用膜把結合部封死,但不要把芽頭封死。”

眼下正值經果林嫁接管護的關鍵時期,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纏溪鎮水塘村蜂糖李基地,30余名群眾在縣科協主席、農技專家杜紅“點對點”的指導下,正對全村200畝蜂糖李開展管護嫁接工作。

連日來,由該縣370余名縣級農業專家建成的“三農”專家服務團,深入全縣17個鄉鎮的田間地頭,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為百姓講技術、破難題,因地制宜指導群眾選擇和發展產業,助推全縣農業產業穩步向前發展。

在縣農技專家杜紅深入淺出的講解下,前來務工學技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陸智賢很快就掌握了果園的嫁接管護技術,成為了一名合格的經果林管護工人。

“昨天我們村支書找到我,說村裡的經果林要招管護工,有技術員來指導,雖然說我以前沒搞過果園管護,但我想隻要有人教,學農業技術活兒就難不倒我們庄稼人。”陸智賢說,在入基地務工之前,因為疫情的影響,他沒有外出務工,一直賦閑在家吃老本,心裡每天都不踏實,現在學會了這個技術活兒,一天在村裡也有八十元左右的收入,相比之下他還是比較滿意的。

而這樣的指導場景,在該縣朗溪鎮河西村500畝壩區上的黑木耳基地裡同樣上演著。

該村今年在農技專家的指導下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村民改變了原來的產業發展模式,擺脫傳統農業發展的枷鎖。

“以前是不懂技術就不敢動手,現在有這個條件了,機會來了,我們得抓緊發展。”據朗溪鎮河西村群眾田建江介紹,在專家服務團的指導下,今年他對整個基地的揚塵做了特殊處理,引入活水對木耳進行澆灌,這樣種植出來的黑木耳干淨衛生,口感更好。

而后他又引進了新的木耳品種,新品種黑木耳形狀好,產量高,每斤的市場均價在30元左右,比原來依靠傳統技術種植出來的黑木耳,市場價要高出5到10元不等。

眼下,通過專家們的蹲駐指導和精心管理,該基地種植的黑木耳也喜獲豐收,不僅吸引了當地幾十名群眾入園務工,而且每天所採摘出來的黑木耳產量與往年相比,更是上了一個新台階。

該縣農業農村局農技專家秦海英介紹:“接下來,我們還將繼續圍繞全縣‘2+N’產業總規劃,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減少低效玉米種植,持續做大做強茶葉、食用菌主導產業。同時,我們還以壩區為抓手,打造從印江東站至木黃鳳儀壩區為主的百裡木耳產業帶,目前各項工作復工復產正有序推動,確保了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兩不誤。”

據悉,目前印江自治縣370余名農技服務專家已經全部下沉一線,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王東 鄒雪慶)

點擊查看人民網貴州頻道新冠肺炎疫情報道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