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教育觀方能走進年輕一代內心

2020年01月22日09:34  來源:中國教育報
 

“年輕人的英雄聯盟、王者榮耀、劇本殺、蹦迪、轟趴,你玩過嗎?他們追捧的李現、肖戰、王一博,你知道是誰嗎?現在孩子主要的社交工具是QQ,而不是微信,你了解嗎?”日前,2020年度浙江省教育系統工作會議舉行。浙江省教育廳廳長陳根芳作工作報告時說,將“正確認識年輕一代新面貌”列為當前浙江教育面臨的新形勢之一。作為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真正了解年輕一代,兩者的隔閡會越來越大。

辦學者、教育者都要研究受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一起成長,這是基本的教育常識。“正確認識年輕一代新面貌”,不僅是浙江教育面臨的新形勢之一,也是全國教育面臨的新形勢之一。

當前,我國一些學校對學生依然主要採取灌輸的教育方式。在知識教育方面,部分學校、老師認為灌輸方式最好掌控,也能讓學生快速提高學習成績。“隻育分,不育人”的結果是不考慮學生的變化,而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主進行教育教學,在考試內容、教材內容不變的情況下,教學方式可能一直不變。以育人為中心,則必須以學生、生活為中心,了解現實社會、關切學生的所思所想。比如,不少學校對網絡游戲採取的是一禁了之的方式,由此就不會主動分析學生為何喜歡游戲。但現實是不容回避的,禁止學生在校園玩游戲,學生會在校外玩。對此,有的學校把責任推給家長,說是家長給學生配手機,導致學生使用手機失控,還有人提出“專門給學生開發非智能手機”的建議。

從學校管理角度說,為了讓學生安心學習,應明確學生不能在課堂上使用手機,帶進校園的手機要統一管理。但學校教育不能只是管住學生的校園行為,還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這需要教育者走進學生內心,了解學生群體的變化,在教育方式、內容上加以改進、調整。這對教育者提出更高要求,不能以不變以萬變,而是要根據受教育者群體的變化,創新教育教學方式。

客觀而言,我國學校辦學者和教育者對學生群體的變化也有所關注,但多是概念化地了解學生群體的變化。這種了解比完全忽視群體變化有進步,但也會因忽視學生個體的差異而導致教育效果不佳。因此,要努力推進學校、教師對學生進行多元教育、個性化教育,在新的時代環境中促進學生的個性和興趣發展。做到這一點,要給學校、老師實施個性教育創造條件,一方面改革教育評價體系,另一方面落實和擴大學校自主權。(熊丙奇)

(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責編:顧蘭雲(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