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好資源 選准產業 培育市場

——務川壩區發展“三步曲”

2020年01月21日12:15  
 

徐家壩航拍圖

硯山鎮毛田村村民種植的玉竹豐收了 (王俐泓 攝)

當地貧困群眾在基地務工採收羊肚菌

八月瓜豐收

桐木壩區村民種植艾草

近年來,務川自治縣在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中,緊扣“八要素”,認真踐行“五步工作法”,充分發揮壩區資源比較優勢,把壩區作為主戰場、主陣地、主抓手,科學選擇市場需求空間大、單位面積產出高、農業生產效益好的高效特色產業,以蔬菜、中藥材、食用菌等產業為主導,切實提升產業市場競爭力,不斷推動全縣壩區產業規模、高效、優質發展,成效明顯。

資源配置到位

連日來,在務川自治縣17個壩區的新時代農民講習所、農家小院和田間地頭,活躍著一群農業技術人員,他們是務川自治縣“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和農業專家“訂單”服務“三農”行動的產業技術專班隊員。他們紛紛利用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過春節的機會,深入農村圍繞當地產業發展現狀為村民和企業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助力壩區產業做大做強。

壩區產業發展,資源配置先行。務川自治縣把壩區產業革命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較大壩區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領導小組,出台了縣級領導領銜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暨較大壩區工作專班的文件,落實一個壩區、一個壩長、一個技術專班、一套方案的“一壩一策”工作機制,建立了壩長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的“三級書記抓壩區”責任機制,著力實施“321”工程,大力培育“四新一高”產業。

同時,積極爭取各級涉農項目、專項資金優先向壩區傾斜,採取財政配套、金融機構支持兩條腿走路,每年整合資金3000萬元以上用於壩區產業建設,高標准配套實施一批農業水利、生產便道、排灌設施、機耕道、電網等基礎設施項目,推動務川農業由粗放式轉向高質量發展。

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到壩區的生產規模經營中來,以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創新組織形式,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為主的多種產業經營管理模式,創新社會化服務方式,探索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的新模式,積極扶持規模化生產經營模式下的農機、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代耕代種、代防代治,推進生產、加工、物流、營銷等一體化經營,實現分工合作、抱團發展,大力推行“村社合一”,建成一批利益聯結合理、運營模式新穎、貧困群眾參與面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實現社會資源利用和生產效益的最大化。

2019年,全縣17個壩區共建成大棚369畝,冷庫庫容1100噸,完成機耕道335.9公裡,田間便道1286公裡,灌溉溝渠1600多公裡,壩區擁有農機總量1568台(套)。

2020年新年伊始,務川又在謀劃進一步完善農業裝備,抓好集約化育苗、水肥一體化、產后分揀、包裝、冷鏈物流、保鮮儲藏等配套設施建設,擴大農用機械普及率,推廣適用於新興產業的農業機械,進一步提升產業生產能力、加工能力,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附加值。

“資源配置到位了,基礎設施完善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增強了,我們發展產業的信心更足了!”務川自治縣黃都鎮朝陽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朝陽說。

產業選擇精准

務川自治縣境內溝壑縱橫,海拔落差較大,選擇什麼產業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當地海拔、交通、水利、氣候等實際情況來確定。

黃都壩區是遵義市三大壩區之一和遵義市15個樣板壩區之一。海拔700米左右,水資源豐富,有土地4544.3畝,壩區周邊土地有7000多畝,涉及桂花、燕龍、黃都、萬元、雲豐5個村2836戶12762人。

近年來,通過土地整治,修建了防洪河道,新建了堤防,進行了河道清淤,讓壩區實現了旱澇保收,成為務川最大的“糧倉”,壩區大米也因色質好、香中回甜、口感好,而受到廣大市民喜愛。

黃都鎮因地制宜先后引進培育了三元農業種植有限公司、弘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務川金土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黃都朝陽米業公司等4家經營主體,採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大戶”“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輪種+散戶”等模式,發展經濟效益高、生產周期短的蔬菜、辣椒、食用菌、水稻等短平快產業,提高壩區復種指數、綜合經濟效益和土地產出率,平均畝產值達到了12000元。 興隆大壩平均海拔900米左右,有2031畝土地,因受水利、交通等條件的制約,發展市場變化大的產業和需要快速銷往市場的產業很不現實,而這種海拔高度又很適合中藥材和烤煙種植,於是,茅天鎮因地制宜發展了600畝中藥材,400畝辣椒,1031畝烤煙,年平均畝產值達到了1萬元。

黃都大壩和興隆大壩只是務川壩區產業精准選擇的縮影。近年來,務川自治縣對全縣17個壩區1.8萬畝土地進行因地制宜,精准選擇產業,種植蔬菜(辣椒)4860畝、優質水稻2355畝、稻+(魚)1560畝、食用菌1200畝、中藥材760畝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9家、種植大戶37戶、家庭農場8家,大大激發了群眾的致富激情。

市場對接緊密

產業發展市場是關緊,務川自治縣在發展產業的同時,通過引進和輸出的方式培育市場主體,並採取“網上”和“網下”訂單銷售,讓產業發展更加緊密地與市場聯系在一起,促進了產業的快速發展。

近年來,務川自治縣都濡街道桐木村一直在探索找出一條壩區富民之路,曾探索發展近100畝蔬菜、160畝水果,300畝香椿育苗基地,雖然都有一定的成效,但由於市場的因素,產品滯銷,產業發展舉步維艱,要把近1000畝大壩的土地都利用起來更難。

2017年初,務川自治縣針對產業發展難、產品銷售難題,引進了生產加工艾草系列制品的務川國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入駐后,在全縣范圍內大力發展艾草種植戶,為公司提供原材料。

2018年初,桐木村養殖大戶方智勇流轉了375畝種植艾草,當年就收割了4次,收入100多萬元。2019年,村民張治華又流轉了流轉了700畝土地種艾草。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用途很廣,銷售市場就在家門口,我們種植有信心。”張治華說。

務川國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只是務川自治縣對接市場的一個有效載體,務川自治縣委、縣政府深刻認識到終端市場決定產業發展,通過引進和培育市場主體,面向四川、重慶等大城市和中醫藥保健,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和大健康產業,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壩區產業結構調整。

遵義市優秀辣椒企業代表之一,三元農業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洪亮就是務川自治縣培育起來的本土企業之一。近10年來,他一直在黃都鎮黃都壩區和絲棉壩區發展辣椒產業,每年領辦1000余畝辣椒基地,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當地群眾種植了8000余畝辣椒,他收購后銷往重慶、四川、遵義等地。2019年,辣椒收成好,價格高,畝產值在6000元到8000元,讓當地村民都賺了個盤滿缽滿。 市場對接緊密,產品有銷路,企業發展好,群眾收入高。李洪亮說,做產業就是做市場,隻有認真研究市場,時刻了解市場動態,把握市場走向,才能把產業做大做強。

在企業不能准確把握市場走向,遇到市場價格低迷,產品滯銷時,政府宣傳部門的抖音、微信、短視頻等新媒體宣傳平台和企業網上銷售平台就把產品直接推到了消費者面前,通過“網上”訂單銷售,讓消費者與種植企業面對面銷售,減少了銷售成本,增加了收入。

農民增收有保障

隆冬時節,天氣格外寒冷。而務川自治縣都濡街道桐木壩區艾草種植基地卻熱氣騰騰,30多名村民正在忙著栽種艾草。

基地老黨員徐景昌說,他們在艾草基地裡務工每天80元,老兩口干一天就有160元的收入,平均每月上班25天左右,一個月有3500元至4000元,一年收有40000多元,是種傳統農業的5倍。

桐木村是都濡街道辦事處下轄的貧困村之一,涉及12個村民組,村民636戶3026人。由於村裡有勞動力的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家中大都是老人和兒童,許多好田好土都無人耕種,自從基地引入艾草產業以來,村裡的貧困人口、老年人都在基地打工,收入有了保障。

“年紀大了,沒勞力了,外出打工沒人要,現在村裡發展中藥材產業,勞動力要求不高,我們村100多名老年人都有事干,有錢賺。”徐景昌說,收入有了保障,生活充滿了信心。

桐木村群眾穩定就業,穩定增收只是務川17個壩區14118戶群眾就業增收的一個縮影。

同時,務川自治縣積極探索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核心、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到壩區生產經營中來,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為主的多種產業經營管理模式,發展“水稻+蔬菜”“高效草本中藥材”“烤煙+蔬菜”“水稻+食用菌”等種植模式,提高復種指數,促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王峰)

來源:遵義日報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