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樂業歡 穩穩幸福來

——解讀遵義市易地扶貧搬遷“四民”模式

2020年01月03日09:11  
 

石山、大山、深山,這一方水土已不能養活一方人。移民搬遷已成為我市脫貧攻堅中“啃下最硬骨頭”的有效方式。“十三五”期間,我市建成的225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上,共計有46036戶貧困戶近20萬人,從黔北大山深處走出來,目前已全部完成“進城”入住。

從祖祖輩輩是農民,到如今成為居民、工人、商人,身份轉換的背后,大家也有著如何搬得出、怎樣穩得住、什麼能致富的“搬遷陣痛”。讓人驚訝的是:正安64歲的張大仙嘴裡蹦出塞維利亞,鳳岡殘疾移民戶陸光芬手中的防靜電手套將出口英國……這一切的變化來自哪裡?

記者最近走進桐梓、正安、鳳岡、務川、仁懷等縣(市),對部分移民搬遷安置點進行了調查採訪。“為民服務敢於擔當,為民服務破解難題,為民阻斷貧困傳遞,為民打造致富路子”的易地扶貧搬遷“四民”模式,正在黔北大地如火如荼展開,成為我市1萬多個基層黨組織、20多萬名黨員不忘初心踐行使命,化解移民搬遷“天下第一難事”的生動演繹。

市委書記魏樹旺指出:易地扶貧搬遷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事關搬遷群眾切身利益,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全市上下要圍繞抓黨建、聚人心、興教育、強產業,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奮力奪取脫貧攻堅決戰之年的根本性勝利。

實踐証明,“四民”易地扶貧搬遷的遵義模式,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實踐,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必然要求,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是決勝同步小康的根本保証。

抓黨建,為民服務敢於擔當

正安縣瑞濠移民安置點佔地400多畝,是全市最大的移民安置點。“如果按商業樓盤操作,單是土地出讓金,政府就可以收到七八個億。”相關負責人表示。

這裡是一個讓任何地產商人都垂涎的優質地段。在這裡,65棟六層的坡頂洋樓在正安著名的吉他園區旁一字鋪開。商業鋪面30000多平方米、車位2000多個,周邊僅僅是樂器廠家就有28家,臨近三甲醫院,物流中心正在建設,幼兒園、小學、中學一應俱全。移民群眾說,穿著拖鞋就能把娃兒送到學校了。在務川自治縣青山社區,進城不到半年的社區新居民們,用古老的儺戲唱出了新詞。肺腑之言,句句真情。逢人說起新居,這些來自極貧山區的村民總不忘說一句:“我們是四區居民哦。”所謂“四區”,是指青山社區、“仡佬之源”4A級風景區、大坪工業園區和縣一中及多所中小學在內的校區所在地。

“把全縣最好的資源配置進來,把發展條件好的地方作為安置移民的首選地。”務川青山社區負責人表示,黃金地段的優勢條件,讓新一代居民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不僅是正安、務川,全市各移民安置點全部位於城鎮優質資源集中的核心地段,交通便利,緊鄰園區,小區內幼兒園、衛生室、停車場、運動場、便民超市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就業、就學、就醫極為方便。

而“硬件”的持續強化,關鍵在於各級黨委、政府選優培強優質“軟件”。

健全組織體系。2019年3月,正安縣瑞濠街道辦事處正式挂牌成立,成為全省率先獲得省政府批復因易地扶貧搬遷而設立的街道辦事處,陣地的前移,為及時服務搬遷群眾打下堅實的基礎﹔桐梓縣蟠龍社區,也是為服務移民而設立的新社區,在辦事大廳,就業創業、社會保障、民政救助、法律服務等窗口一字排開,移民群眾不用走出小區大門就能享受到“一站式”服務﹔鳳岡縣鳳翔社區,短短十天時間,就完成全縣13個鄉鎮6432名村民的搬遷任務,這背后是組織在發力、黨員在行動。

創新管理方式。目前,在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已形成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社工力量和志願者隊伍積極參與社區管理的良好氛圍,全力為搬遷群眾提供家政培訓、文體活動、心理疏導、醫療保健、法律咨詢等各項服務。習水縣東皇街道岷山路社區,縣殘聯專門派兩名常駐干部到社區殘疾人就業援助中心,為社區殘疾人開展就業指導與心理疏導服務﹔正安縣瑞濠街道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與遵義師院希驥社工簽訂協議,每年向其付費25萬元,2000多名社工參與照顧轄區留守老人﹔綏陽縣風華鎮虹橋社區童伴之家,社區聯系學校組建教師志願者隊伍,把四點半學校、周末課堂開展得有聲有色。

參與社區自治。在安置點居民委員會的選舉工作中,對搬遷群眾中有威望、能力強、肯負責的鄉賢能人,進行重點培養、優先提名,將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離任村干部、退役軍人等,選配為居民小組和樓棟負責人。正安縣瑞濠街道成立治安巡邏隊、老人護送隊、衛生監督員、秩序維護隊等公益性崗位,吸納1000余名搬遷群眾參與社區治理。仁懷市蒼龍街道龍井社區鳳凰小區通過亮身份、述承諾,將黨員身份上牆公示,承包樓棟,服務群眾,管理小區。群眾搬在哪裡,組織就建在哪裡,服務延伸到哪裡,這讓群眾搬得放心。 (下轉二版) (上接一版)

聚人心,為民服務破解難題

“身份的改變不等於思想生活習慣的改變。”最初,鳳岡縣鳳翔社區原支部書記游紹英的主要工作,就是成天四處“找人”。

初來乍到,面對同樣的樓棟顏色和樓梯道口,許多村民下樓之后,往往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有的走到另外的單元,有的走失在社區工廠,有的走丟在公路上。“最多的時候要發動二三十號人去找。”

不僅如此,如因為不會開合防盜門,有群眾晚上睡在條凳上﹔喊人還是像老家一樣大聲“喊山”的﹔夜晚興起,吹起嗩吶吵鬧四鄰的﹔垃圾隨手丟在小區的﹔鄰居之間為小事扯皮鬧糾紛的……

面對這些突出問題,如何幫助他們改掉“陋習”,盡快融入城市生活?如何幫助群眾破解這些煩惱?

有的社區,將黨員作為“黨群連心手”,黨建帶團建,支部用好社會援助手,先進帶后進,一戶幫一戶,開展好“老手拉小手”﹔有的社區成立自管委,在黨員中開展“自述初心”活動,明確社區黨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每棟樓張貼黨員服務崗,承諾“有事找黨員”﹔有的社區黨員不僅亮出身份,還開展貢獻“金點子”和“鄰裡守望”活動,圍繞社區建設,提建議想辦法,對殘疾移民戶和移民雙老戶,定時關心關照,送米送油。

推進全員培訓。依托新時代市民講習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道德講堂、移民夜校等陣地,創新培訓方式,大力開展感恩教育、道德教育、市民化管理教育,分批分次進行﹔引進專門的培訓機構進入安置點,將技能培訓與素質提升相結合,引導搬遷群眾慢慢改正行為習慣﹔每周定時召開群眾會,由支部書記主持,會上群眾自覺對照梳理不文明行為,把群眾會辦成培訓會,一點一滴糾正。

開展評先創優。通過開展“好婆婆”“好兒媳”“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大力開展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在社會形成助人為樂、團結友善、扶貧濟困的良好道德風尚﹔以優秀傳統文化和特色文化為切入點,通過送文化進社區,支持群眾組建演出團體、民間文藝社團、健身團隊等,豐富搬遷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引導搬遷群眾破除酗酒、封建迷信等不良習慣和陳舊思想,樹立健康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大力宣傳勤勞致富的典型事跡和人物,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以身邊事感染身邊人,引導群眾樹立自立自強、不等不靠的思想,通過自身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

鎖定重點人群。仁懷市鳳凰小區在易地扶貧搬遷中,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以身垂范、示范帶動﹔綏陽縣虹橋社區通過“小手牽大手”,讓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后,帶動全家轉變觀念和習慣﹔習水縣岷山路社區將搬遷家庭按照紅、橙、黃“三色”進行分類,分析致貧原因,精准社會治理和社區服務管理的重點群體。

觀念的轉變,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據有關數據顯示,一個搬遷群眾,從搬遷入住到適應城市生活,平均每人要接受3至4次各類培訓。如今,在我市易地扶貧搬遷各小區內,亂丟垃圾、隨地吐痰、不愛護公物等不文明行為已得到有效治理,農民變居民、居民變市民,群眾已經逐漸適應了身份的轉變,也融入了現在的生活。

興教育,為民阻斷貧困傳遞

子女就學,是搬遷群眾關心的另一大問題。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最有效的途徑,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出路,關鍵在於教育。因為隻有教育,才能帶來知識的共享、觀念的更新和視野的開闊。不少移民群眾表示,在外打工輾轉半生,走過很多地方,吃過很多沒技術、沒文化、沒學歷的苦。因此,圍繞搬遷群眾子女就學問題,我市從配套設施、師資力量、就學服務破題,讓群眾看到光明的未來。

家住仁懷市移民搬遷點鳳凰小區的李太珍一家四口人,丈夫癱瘓后,生活的重擔壓在了她一個人的肩上。好在家中兩個孩子爭氣,先后考上了大學。如今,在社區的幫助下,她在小區超市上班,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加上各項助學補貼,基本能夠供兩個孩子上學,日子有了盼頭。

完善配套設施建設。通過將優質的教育資源配進安置點,讓搬遷群眾充分享受到教育服務。對現有資源能夠滿足搬遷群眾就學需求的,按照就近入學原則做好轉學銜接工作,讓搬遷群眾子女及時入學﹔對現有教育資源存在缺口的,按照“缺多少、補多少”的原則,通過校舍設施的就地改擴建滿足就學需求﹔對搬遷安置規模大、現有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的,即時調整教育規劃布局,與安置點同步配套建設幼兒園、初中、高中教育項目,確保能夠滿足搬遷群眾子女就學需求,應學盡學。

加強師資力量配備。採取引進、招考、“特崗計劃”專項招聘、政府購買服務、推行員額制管理等方式,統籌調配安置點教師﹔創新編制管理,探索建立教職工編制市域調劑、以縣為主動態調配機制,統籌協調跨區域搬遷安置的師資問題,按照“編隨事走”的原則,即時劃轉編制,保障安置地師資力量。

完善就學服務工作。遷出地和安置地政府加強對接協商,提前對接搬遷群眾子女就學事項,落實教育學位,提供就學便利,為搬遷群眾子女及時辦理入學手續﹔嚴格履行控輟保學責任,不讓一個學生輟學﹔搬遷群眾子女較為集中的社區,配套建設四點半學校,在下午課后至離校時間段,讓孩子免費托管,集中開展輔導作業、自主閱讀、體育鍛煉等活動,對教師給予適當的補助﹔對貧困學生採取減、免、獎、貸、助、補等多種方式,確保不讓一名貧困學子失學輟學。

強產業,為民打造致富路子

“地方生窮了。”64歲的張大仙說,老家雖有十五六畝地,但是谷子包谷賣不起價。山高路遠,蛇和鬆鼠不時竄進家門。沒想到一年前,自家會在正安縣城安了家。

每天帶孫之余,張大仙也愛到附近的繡珠廠領點女紅來做,老家的土地早就放給人家種花椒。搬遷出來后,合作社入股搞“三變”,土地流轉后,按照合同再過四年,這些土地上的花椒就歸張大仙所有,年收入可到七八萬元。“兒子還在廣州,媳婦在塞維利亞打工。”張大仙所說的塞維利亞,是指正安吉他工業園區裡的一家樂器廠。

生計問題,始終是搬遷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作為勞務輸出重點地區的遵義,除了通過技能培訓,引導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外,如何幫助留守家裡的“老弱婦病殘”就業,千方百計提高家庭收入,成為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迫切而現實的問題。

穩定就業渠道。各安置點利用離工業園區、產業園區、農業園區、旅游景區等距離較近的優勢,通過技能培訓,聯系企業,充分挖掘就業崗位﹔將勞動密集型企業引進安置點,促進搬遷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如習水縣岷山路社區的駿華鞋業,可解決3000余人就業,現已有600余名搬遷群眾在該企業上班﹔桐梓縣蟠龍社區彩陽服飾,可解決近300人就業,現已有150余名搬遷群眾在此上班。各安置點還結合實際,積極開發保潔保綠、治安協管、護河護路等各類公益性崗位,多渠道多層次解決困難人員就業。

開發彈性崗位。綏陽縣虹橋社區開通居家車間,對無法到工廠按時上下班的人員,實行動態管理:回家做工、計件算薪、時間靈活。習水縣繡之苑服裝刺繡加工廠的員工,可隨時到工廠上班,也可將活拿回家做。在鳳岡縣鳳翔社區裡的就業創業園,六家企業裡縫紉機嗡嗡作響,英國訂單生產的無靜電手套,向韓國出口的保健鞋半成品,內衣、燈罩、棉鞋等從近百位移民女工的手中流出。雖然雙腿殘疾,陸光芬總是按時來到手套廠參加包裝作業。她說:“丈夫打工,兩個孩子讀書,我也不能閑著,找點事做,能給家裡減輕一下負擔。”

創業帶動就業。對有創業意願並有一定創業條件的搬遷勞動力,通過開展創業培訓,落實稅費減免、資金補貼、場地安排、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等政策。家住綏陽縣虹橋社區的王春梅和父母在社區就業創業一條街開了一家早餐店,一家人每天要忙到下午3點才休息﹔仁懷市鳳凰小區的蔡廷杰除了享受特惠貸,社區對店面租金亦進行了減免,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12點關門,雖辛苦卻格外安心。

“穩得住”最關鍵是要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才能安心生活。

我市各地移民安置點通過開展技能培訓,採取自主擇業、自主創業或通過政府安排等多種渠道,根據實際需求靈活就業,確保了搬遷群眾有收入。

做好“三地”工作。搬出來后,家裡的地是不是就不屬於我了?這是不少老人故土難離的思想疙瘩,是不少搬遷群眾普遍關注的又一個問題。就搬遷入住率、拆房復墾率來說,目前,我市的兩項進度均在全省位居第一。其背后,是遷出地資源盤活及收益分配在發力。加快推進搬遷群眾承包地、山林地確權登記和頒証工作,已頒發的土地承包權利証書,在新的承包期繼續有效且不變不換﹔穩步推進搬遷戶宅基地復墾復綠,抓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工作﹔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鼓勵搬遷戶把土地承包經營權、山林地經營權等委托流轉或作價入股新型經營主體,盤活閑置資源。

引導土地有序流轉。對有流轉價值的承包地、山林地,利用扶貧政策和“三變”改革,鼓勵和引導搬遷戶在自願前提下有序流轉,流轉收益歸搬遷戶所有﹔針對不能耕種的承包地,符合條件的可實施退耕還林、建設防護林等生態工程項目,搬遷戶依法享有的土地政策性補償維持不變。

保障群眾合法權益。搬遷戶對原承包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使用權和收益權等各項權益不變,原享受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補貼保持不變﹔搬遷農戶遷出后,按照相關政策享受的公益林補助、抵押擔保、林業增值收益等政策,要繼續予以保障,確保離地不離權﹔搬遷農戶對符合條件的承包地進行退耕還林或對未利用地進行植樹造林,優先享受政策規定的退耕還林或植樹造林補助。“家裡的老房雖拆除了,但我卻不像之前那樣擔心了。沒事的時候來社區的車間做點活,或者動動胳膊、跳跳操,有這樣好的政策,哪裡會讓我們吃虧哩!”70歲的李應才老人說。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在搬遷前,有部門通過調查摸底,根據搬遷群眾的性別、年齡、特長、興趣愛好等實行分類技術培訓,增強其技術本領,提升就業能力,確保有就業能力的人掌握1-2門技術,使其適應新環境、得到新發展。目前我市所有的移民搬遷點,戶均實現就業1.8人以上。 (陳呆 查靜)

來源:遵義日報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